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香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2023年01月30日 10: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记者 佘惠敏 刘亮

  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年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

  未来5年至10年是香港创科发展的关键期,蓝图明确了香港创科发展的四大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30日考察香港科学园时,勉励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香港立法会议员严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正是积极响应中央对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将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引,努力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香港由治及兴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动能。”

  国际化程度高、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与其他大湾区城市联系紧密,这是香港发展科创事业的优势;吸引和挽留科技人才的力度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土地供应紧张且开拓用地需时较长,这是香港不利科创发展的制约因素。

  “区域发展要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赵刚认为,香港发布的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是在分析自身利弊后的精准施策,目标宏伟且具备现实操作性。

  设立100亿港元的“产学研1+计划”,资助至少100个有潜力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完成科研项目;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设立“工业专员”,统筹和督导“再工业化”的策略工作,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加强科研基建发展,包括港深创科园建造、“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科学园和数码港扩建……“从蓝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针对当前薄弱环节部署了一批大招实招。”赵刚说。

  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

  过去多年,香港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就业人群集中于金融、物流、贸易等第三产业,对高新制造业兴趣不足。

  当前,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4.5万人,每千名劳动人口中创科从业人员11.56人,与创科发展息息相关的制造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全球其他先进经济体。

  “国际科创是世界级湾区成长的第一动能,香港要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大湾区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介绍,哈工大在深圳校区办学,能够借助香港的科技研发、高端人才、创新成果、国际化等优势,与深圳高质量产业科创体系形成了紧密活跃的双向激发与互动。

  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师资来源中近6%的教师有香港学历;学校牵头成立粤港澳工科专业联盟、材料科学专业联盟、会计联盟;2022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设商学院,开设了一系列制造业行业科创项目。

  “香港科创与深圳科创日益融合,将牵引湾区科创金融市场走向深化。大批各层次科创人才、多样性投融资生态,将助推大湾区企业孵化成长、上市壮大,成为制造业产业链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第一动能。”马涛说。

  招商局集团是在香港成立运营最早的中资企业之一。严刚以其所在的招商局集团为例指出,集团近年致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战略,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将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战略纳入集团“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绿色科技、生命科技、数字科技三大创新产业发展方向。集团组建招商局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培育创新科技产业,助力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期望更多中资企业能够有更大的创新科技投入,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严刚说。

  深圳前海是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深圳市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魏博在深圳和香港都设立了公司,公司旗下的动画设计和数字人智能创作平台“来画”,专注于数字创意内容的人工智能生成,是内地员工与香港员工通力协作、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创新产品,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在全球拥有千万级用户。

  “香港国际化交易体系非常成熟,能帮助深圳科技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深圳的科创人才多、产业优势足,能与香港形成非常好的优势互补。”魏博认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为“来画”成为数字世界创作引领者的愿景提供难得机遇。

  让高精尖人才扎根香港

  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度国际化的香港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具备明显优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香港位列亚洲第2名,总排名位列全球第20名。

  “香港出入境方便、税收低、科研基础好、大学排名高,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赵刚认为,蓝图提出了一系列吸引高精尖人才的措施,将进一步强化香港的人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副总经理陈润富对香港科创发展充满期待。他说:“香港要找出一条创科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让金融界、产业界与高校、研发机构结合起来,以商业运作为科学研究更便捷注入资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严刚认为,蓝图积极延揽海内外优秀创科人才、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生回港发展、加大力度招募海内外年轻科研高精尖专才。期望特区政府在抢人才的同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加强本地专才的培养,为挽留本地人才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能让高精尖人才扎根香港,结合香港具有优势的创科研发力量,推动本港创科研发快速直接市场化;借助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发展,拓展与深圳优势互补的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特区政府也可以发挥创新科技基金蓄水池的功能,孕育孵化更多的创科独角兽企业。

  从2022年到2032年,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0.99%升至2%、初创企业数目从3700多家增至约7000家、独角兽企业数目从12家增至30家,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提升至5%……《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量化目标,展现了特区政府破解科创发展痛点的决心。展望未来,一个科创生态日趋蓬勃的国际科创中心将成为东方之珠的新名片。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能源行业委员会副总干事侯佳贝表示,“目前,香港进入由乱及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牢把握这个难得的建功立业的大好机遇,助力香港实现国际科创中心的愿景,助力香港与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刘亮)

(责任编辑:石兰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香港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2023-01-30 10:04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香港特区政府近日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年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

  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

  未来5年至10年是香港创科发展的关键期,蓝图明确了香港创科发展的四大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6月30日考察香港科学园时,勉励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香港立法会议员严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正是积极响应中央对香港创新科技发展的殷切期望,我们将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指引,努力建设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为香港由治及兴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科技动能。”

  国际化程度高、基础科研实力雄厚、与其他大湾区城市联系紧密,这是香港发展科创事业的优势;吸引和挽留科技人才的力度不足、科研成果转化动力不足、土地供应紧张且开拓用地需时较长,这是香港不利科创发展的制约因素。

  “区域发展要找准定位、扬长避短。”中国社会经济系统分析研究会副理事长、研究员赵刚认为,香港发布的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是在分析自身利弊后的精准施策,目标宏伟且具备现实操作性。

  设立100亿港元的“产学研1+计划”,资助至少100个有潜力成为初创企业的大学研发团队完成科研项目;联同“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配合50亿港元“策略性创科基金”,以及落马洲河套区港深创新及科技园(港深创科园),吸引优秀企业和人才落户香港;设立“工业专员”,统筹和督导“再工业化”的策略工作,协助制造业利用创新科技升级转型;加强科研基建发展,包括港深创科园建造、“北部都会区”新田科技城发展、科学园和数码港扩建……“从蓝图中可以看出,香港在资金投入、政策扶持等方面,针对当前薄弱环节部署了一批大招实招。”赵刚说。

  深化与内地创科合作

  过去多年,香港经济产业结构发展不均衡,就业人群集中于金融、物流、贸易等第三产业,对高新制造业兴趣不足。

  当前,香港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4.5万人,每千名劳动人口中创科从业人员11.56人,与创科发展息息相关的制造业产值占生产总值的1%,远低于全球其他先进经济体。

  “国际科创是世界级湾区成长的第一动能,香港要发挥自身优势,融入大湾区发展。”哈尔滨工业大学商学院院长马涛介绍,哈工大在深圳校区办学,能够借助香港的科技研发、高端人才、创新成果、国际化等优势,与深圳高质量产业科创体系形成了紧密活跃的双向激发与互动。

  目前,哈工大深圳校区师资来源中近6%的教师有香港学历;学校牵头成立粤港澳工科专业联盟、材料科学专业联盟、会计联盟;2022年7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新设商学院,开设了一系列制造业行业科创项目。

  “香港科创与深圳科创日益融合,将牵引湾区科创金融市场走向深化。大批各层次科创人才、多样性投融资生态,将助推大湾区企业孵化成长、上市壮大,成为制造业产业链塑造国际竞争优势的第一动能。”马涛说。

  招商局集团是在香港成立运营最早的中资企业之一。严刚以其所在的招商局集团为例指出,集团近年致力推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全面创新战略,不断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力度,将新兴产业发展相关战略纳入集团“十四五”规划,明确了绿色科技、生命科技、数字科技三大创新产业发展方向。集团组建招商局先进技术研究院,开展前沿技术攻关、培育创新科技产业,助力香港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建设。“期望更多中资企业能够有更大的创新科技投入,推动香港发展成为国际创科中心。”严刚说。

  深圳前海是与香港关联度最高、合作最紧密的区域之一。深圳市前海手绘科技文化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魏博在深圳和香港都设立了公司,公司旗下的动画设计和数字人智能创作平台“来画”,专注于数字创意内容的人工智能生成,是内地员工与香港员工通力协作、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创新产品,大大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在全球拥有千万级用户。

  “香港国际化交易体系非常成熟,能帮助深圳科技企业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深圳的科创人才多、产业优势足,能与香港形成非常好的优势互补。”魏博认为,《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将为“来画”成为数字世界创作引领者的愿景提供难得机遇。

  让高精尖人才扎根香港

  人才是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性资源,高度国际化的香港在全球人才竞争中具备明显优势。欧洲工商管理学院发布的《2021年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排名中,香港位列亚洲第2名,总排名位列全球第20名。

  “香港出入境方便、税收低、科研基础好、大学排名高,在吸引国际高端人才方面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赵刚认为,蓝图提出了一系列吸引高精尖人才的措施,将进一步强化香港的人才优势。

  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创新创业中心副总经理陈润富对香港科创发展充满期待。他说:“香港要找出一条创科可持续发展之路,要让金融界、产业界与高校、研发机构结合起来,以商业运作为科学研究更便捷注入资金,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创新科技发展的关键是人才。”严刚认为,蓝图积极延揽海内外优秀创科人才、加大力度吸引海外留学生回港发展、加大力度招募海内外年轻科研高精尖专才。期望特区政府在抢人才的同时,根据市场发展趋势加强本地专才的培养,为挽留本地人才创造具有吸引力的社会生活环境;同时也能让高精尖人才扎根香港,结合香港具有优势的创科研发力量,推动本港创科研发快速直接市场化;借助北部都会区的规划发展,拓展与深圳优势互补的创新科技产业发展;特区政府也可以发挥创新科技基金蓄水池的功能,孕育孵化更多的创科独角兽企业。

  从2022年到2032年,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从0.99%升至2%、初创企业数目从3700多家增至约7000家、独角兽企业数目从12家增至30家,创新及科技产业从业人员从4.5万余人增至不少于10万人、制造业占生产总值比重从1%提升至5%……《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明确提出一系列具体量化目标,展现了特区政府破解科创发展痛点的决心。展望未来,一个科创生态日趋蓬勃的国际科创中心将成为东方之珠的新名片。

  香港中国企业协会能源行业委员会副总干事侯佳贝表示,“目前,香港进入由乱及治走向由治及兴的新阶段,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牢牢把握这个难得的建功立业的大好机遇,助力香港实现国际科创中心的愿景,助力香港与内地同发展共繁荣”。(经济日报记者 佘惠敏 刘亮)

(责任编辑:石兰兰)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