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春耕前农闲时间,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白朗县旺丹乡的手艺人白久和次旦便忙着编织卡垫(小型藏毯)。随着木头织机一推一回,一根根羊毛线成为一张张卡垫,也成为他们增收致富的一部分。
凭借掌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卡垫织造技艺,白久和次旦每年都能接到西藏卓番林文化有限公司的很多订单,3年来增收近10万元。
“我们只要保证品质,销路不用操心,在家就能赚钱。一张卡垫就能卖上千元呢。”说起每年的收入,白久和次旦喜上眉梢。
在西藏,像白久和次旦这样的手艺人有很多。为了拓展市场,助力增收致富,西藏卓番林文化有限公司不断挖掘传统手艺并进行市场创新,搭建了销售平台。同时,该公司致力于西藏传统文化传承和保护,通过对民间手艺人和合作社等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的方式,成功培训手艺人近千人。
西藏卓番林文化有限公司品牌策划经理罗桑说,在为手艺人开设技术培训的同时,也将培训课程分给各个工作坊。目前,公司已先后举办培训近百次,其中,近20场邀请了当地传统手工艺大师、海内外设计师、经营管理师开设专题培训。
罗桑认为,经过培训后,手工艺产品不仅保留了浓厚的地域风格,而且市场认可度也得到提升,让手艺人可以更专注在手工制作上。目前,西藏卓番林文化有限公司民族手工艺品研发产品达300多种,已有500多名民间传统手艺人通过卓番林拓宽了手工艺品的市场空间。
在拉萨市古建大院卓番林品牌门店里,玩偶、卡垫等具有西藏传统文化特色的手工艺品琳琅满目。店长卓玛熟知每一款产品背后的传统手艺故事。“这些产品的研发设计都源于西藏传统文化,很多制作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玛说,这些手工艺品不仅深受国内游客欢迎,还受到了国外市场的青睐。
西藏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2年年底,西藏全区有联合国人类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非遗106项、自治区级非遗460项、市县级非遗3000余项。
让非遗活起来,让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让传统手艺人不离乡就能实现就近就业,西藏文化部门稳步推进非遗工坊的设立工作。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年底,西藏共设立非遗工坊151家,覆盖49个县,带动6065人学会了技艺,实现了居家就业,人均年收入达到3.1万余元。
西藏以毛纺织类、木雕类、传统美术类等项目为抓手,将生产规模较大、带动就业能力强的工坊、合作社、企业纳入非遗工坊设立范畴。目前,西藏帮锦镁朵藏毯传统编织技艺非遗工坊、日喀则土古喜格传统雕刻技艺非遗工坊、西藏雪堆白雕版技艺非遗工坊这3个案例入选“非遗工坊典型案例”。
针对非遗传承人普遍专注技艺、忽视开拓市场等问题,西藏自治区文化厅借助各地传统节庆活动搭建非遗特色产品展销区,提升了产品市场影响力。同时,还积极探索“非遗+互联网”销售渠道,在严把质量关、注重品牌形象的基础上,打造工坊品牌,进一步扩大西藏非遗产品影响力。
在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80余家非遗工坊入驻电商平台,推介本地非遗特色产品。在近一周的时间里,西藏全区线上、线下产品交易额达到280余万元。
今年,随着旅游产业复苏,各类工坊、工作室加紧忙生产、赶订单。拉萨程多多文化创意有限公司创始人程娟说,今年她打算到国家级非遗扎扎服饰的传承地进行采风,丰富创作灵感,让西藏传统服饰文化以更多的呈现形式走向文旅市场。(经济日报记者 代玲)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