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指标到校"政策座谈会 助力探索均衡教育之路

2013年10月10日 01:52   来源:羊城晚报   

  互动+博弈 促教育更公平

 

天河区四海小学门口,几位学生结伴上学(资料图片)。记者庄小龙 摄

  教育均衡发展让广州更富吸引力和竞争力

  文/记者黄茜 通讯员穗教宣

  2013年新学年伊始,广州市在教育方面频频推出“大动作”:规定到2016年,广州的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将引入优质的基础教育资源,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师资配置初步均衡。

  这让生活在广州的人们有理由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无论家住老城区还是新城区,无论是广州户籍还是非广州户籍,都能享受“家门口有名校名师”的教育资源。而教育均衡的推进,将使广州更富有竞争力和吸引力。

  派学位:

  市属公办园70%学位电脑派位

  “上幼儿园难,上公办幼儿园更难,上公办的机关幼儿园是难上加难。”有家长这样对记者说。公办的机关幼儿园师资强、条件好、管理规范,是块“香饽饽”。但寻常人家的子女却往往与它无缘。

  但从今年起,广州市16所市属公办幼儿园将70%的招生学位拿出来,以电脑派位的方式面向社会公开招生。市属公办园共有654个学位用于公开派位。广州市各区、县随后也启动了相应的公办园派位工作,共有2500余个学位。数据统计,广州市2013年有约8万名适龄幼儿。但最后报名参加市属公办园派位的人数仅为5545名,按照派位计划654人来计算,招生比例约为8.5:1。

  数字的对比是悬殊的。一些市民反映,相对适龄幼儿的人数,公办园公开派位的学位数实在是“杯水车薪”。也有市民表示惊讶,认为报名参加派位的人数远远少于预期,几十甚至上百人抢一个学位的景象并没有出现。但大多数市民都肯定并支持公办园派位的举措,认为这是一种促进教育公平的做法。

  广州市教育局局长屈哨兵说,公办园享受财政补贴,用了纳税人的钱,所以“派位是合乎逻辑的选择”。“至少能够让更多孩子有这个机会。”屈哨兵告诉记者,广州率先尝试了这一做法后,国内有好几个省会城市来广州取经。

  引名师:

  骨干教师每年交流10% 农村高级职级上浮10%

  教育是否能够均衡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能否均衡发展。这个均衡包括:老城区和新城区之间师资能否均衡发展,城区和农村学校之间师资能否均衡发展。

  广州市的对策是:大力推进师资刚性流动,为新城区和农村地区培养骨干教师。

  根据文件的规定,广州每所义务教育学校的专任教师按照每批不低于本校专任教师总数5%的比例进行交流,其中广州市骨干教师(包括特级教师,中小学高级、正高级教师,省、市“百千万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各级名教师、骨干教师)按照每批不低于本校骨干教师总数10%的比例进行交流(不足1人的,每批确保不少于1人)。在职教师每年流动一批,每批流动期2年。在职教师原则上在优质学校与普通学校之间进行双向流动。

  鼓励城区学校、优质学校的骨干教师往普通学校、农村学校流动,广州市一直在推动。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骨干老师本人及所在学校都不太情愿“向下流动”,因为待遇、发展等方面的“吸引力”不够。对此,这份文件也给予了富有吸引力的优惠条件:农村学校、普通学校的中学高级、小学高级教师聘任职数上浮10%,优质学校教师可以到农村学校、普通学校应聘高级教师,受聘后享受相应待遇。教师离开农村学校、普通学校回原学校工作时,该待遇取消。

  “这项规定的意义在于,名校高度集中、甚至有些‘浪费’的优秀师资终于有了合理的流动去向,而普通学校、农村学校也终于能引来‘金凤凰’。”一所市属知名中学的负责人解释,在市区的名校,高级教师岗位少,但拥有高级教师专业技术职称、教学表现突出的老师却很饱和。“有一部分老师实际上是‘高职低聘’,他们的作用得不到充分的发挥。从资源配置的角度上来说,也没有达到理想的效率。”他表示,这项政策的出台,实际上是希望引导“高职低聘”的优质教师与“虚位以待”的普通学校、农村学校“对接”上,实现“双赢”。

  建名校:

  两新城三副中心将建45所优质学校、幼儿园

  《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发展,做大做强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基础教育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提出:到2016年,广州南沙滨海新城、东部山水新城和增城、花都、从化(以下简称“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新建、共建17所优质公办学校和6所幼儿园;并引进国内外名校,建设14所民办名校和8所幼儿园。也就是说,到了2016年,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将新建成45所优质学校、幼儿园。

  市民程女士在越秀区上班,但去年刚在南沙买房。她说:“看中南沙的环境,又看好它的前景,所以选择在南沙安家。但一直担心家附近没有优质学校,这个规划一出来,就觉得安心多了!”

  记者观察

  观察一:

  推进教育公平之路:互动与博弈

  教育发展不均衡的现状,导致一系列关于教育的“老大难”问题,比如“择校热”。从国家到广东省,再到广州市,都在寻找解决“择校热”的对策。对策之一就是“指标到校”政策。“指标到校”指的是广州市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部分招生指标直接分配到初中学校。根据教育部和广东省的明确要求,示范性高中要拿出不少于30%的招生计划分配到各初中。指标分配到初中的比例基本是“按人头”。而“指标生”将获得降分的优惠。

  “指标到校”话题成为今年春天最热的公众话题之一,持不同意见的家长都在积极表达,教育界人士、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都充分介入了这一政策的讨论。广州市教育局在2月22日专门召开了一场高规格的座谈会,将各方代表请到现场,“有话当面讲”。会上的景况堪称激烈,整整4个多小时,发言没有一刻停顿,意见不合的双方更是有多次直接言语交锋。

  4月4日,结果“水落石出”:“指标到校”今年制定政策,三年后即2016年再实施。另一项引发争议的中考招生政策——将“老三区”(越秀、海珠、荔湾)分开招生也暂缓实行。

  “指标到校”的复杂性,在于其中不仅有当事各方的博弈,还有上级主管部门要求与地方实际情况不符合的情况。

  从这个案例之中我们可以发现:推进教育均衡、实现教育公平不是靠政府发文件就能达成的,互动与博弈是推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

  观察二:

  推动优质资源流动应量力而行

  上文提到的两份文件为广州“两个新城区、三个副中心”教育均衡发展和师资均衡发展勾勒了蓝图。政策的出发点和力度无疑值得“点赞”,但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延伸能否产生聚合效应,能否有效地拉动新区、农村地区的教育发展,能否有效缓解老区的“择校热”,目前仍有待观望。可以预见的是,这一大动作将有助于推进新型城市化的发展,提升新区置业安居的吸引力。名校群的建起,亦将填补新区优质教育资源的空白,给市民更多的选择。

  但记者在采访中注意到,目前来看,南沙、增城、从化等新城区的人口密度并不大。教育规划应有前瞻性,但必须符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大批量地让名校进驻、辐射延伸到新城区是否会供过于求?政府应先测算好人口变动和布局调整,以免造成资源浪费。

  另一方面,名校到新城区开办分校,名师到新城区或农村地区交流要量力而行、实事求是,避免成为“充水”的名校和“挂名”的名师。名校辐射的核心应该是理念、质量和管理,而不是仅仅挂一块牌子。

  [ 编辑: 李光裕 ]

(责任编辑:秦宇雯)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