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老愚公移山 新愚公引水

2013年10月12日 09:48   来源:河南日报   

省重点水利工程项目——济源市河口村水库施工现场。

工程技术人员在河口村水库现场指导工程施工。

工程技术人员在济源市蟒河河道治理项目工地开展测量工作。

施工人员在河口村水库大坝施工现场劳动。

济源市天坛山水库灌区供水管理人员进行抄表计量。

王屋镇愚公村小学学生告别了缺水的历史。

王屋镇柏木洼村村民范石强在家中利用王屋山供水培育蔬菜。

王屋镇麻庄村九十五岁王月英老人喝上了梦寐以求的自来水。老人说:“这辈子值了!”

王屋镇茶坊村村民利用山区供水,每家都用上了洗衣机。

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三湖引黄调蓄工程曲阳湖风景宜人。

  9月14日,记者走进位于太行山腹地的王屋镇茶坊村,初秋的村庄静悄悄的,大部分人都在村庄里忙碌,门前地里的玉米和花生晒了一地,黄豆荚青青十分可爱。随行的王屋山供水站站长石郑州指着村头一口灌溉井说:“每个村子都有这样的供水井,便于计量与调配水量。”我们走进了村民乔国战家,院子里的洗衣机正在嗡嗡转动,乔国战说,家里还装有太阳能,一家人一周都能洗个澡。乔的妈妈,89岁的李荣香老人感慨地告诉记者:“我打小就到十几里地外的山沟里背水,遇到来讨饭的宁给个馒头,也不给一碗水。没有想到老了享福了。这水送到家里,一拧,哗啦啦就出来了。”她说着,顺手拧开院子里的水龙头。

  在河口水库,几十台推土机正在紧张忙碌,拉运土石的车辆穿梭不息。济源市市长王宇燕介绍说:“河口村水库位于沁河干流,是黄河防洪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省‘十二五’规划在建的大型水利枢纽工程。水库建成后,可减轻黄河防洪压力,同时将使南水北调总干渠穿沁工程达到100年一遇设计防洪标准。”

  据悉,济源市88%的面积属于山区和丘陵,年均降水量较低,属严重缺水地区。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围绕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济源市超前谋划,在北边抓住河口村水库、蟒河口水库工程建设契机,充分利用沁河水和蟒河水;在南边利用小浪底北岸灌区及引黄调蓄工程(包括东湖、三湖、河道治理等内容),重点开发黄河水;在西部山区,通过集中供水工程解决山区群众饮水。以流域治理和坝系建设为载体,大力开展水保生态环境建设。王宇燕告诉记者,济源这几年抓住国家加大水利建设投入力度的机遇,进一步加快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解决了群众吃水的问题,还要解决产业发展用水的问题。通过不断完善山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民改善生活质量、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济源市先后投资近100亿元,在建和已建成水利项目30多个,在加快推进小浪底北岸济源灌区工程、河口村水库工程和蟒河口水库等重点骨干水利工程建设的同时,完成大峪东山供水工程、小水库除险加固等建设等市级重点水利工程19处,轵城镇泽南水库扩容、下冶镇梦柏河治理、大峪镇小横岭节水灌溉工程等镇级水利工程171处,面上水利工程5860处……农村饮水工作是一项长期工作。近十年济源市累计投入资金2.45亿元,共建成饮水工程343处,解决了全市461个村45万人的饮水问题。在山区建成了王屋山、布袋沟、天坛山、大峪东四大集中供水工程,率先在全省实现了村村通自来水目标。2011年济源市被省水利厅命名为河南省农村饮水安全管理示范市。

  水利工程的建成投用,也改写了山区数千年“吃水如油”的历史,使多数“靠天收”农田变为水浇田。该市大峪镇大奎岭村村民宋文忠告诉记者,依靠小浪底和西霞院两个大水库,仅该村就年产商品鱼3000多吨,每年户均有10万元进账。

  在王屋镇柏木洼村,村民范石强正在院子里准备明年育烟苗的浮木,他说,这是水悬浮法育苗,营养都放在水里,苗长得快。他家门口,是几百亩的白菜、甘蓝蔬菜种子基地,地里密密地铺设着从山下水库里拉上来的水管,范石强说:“如果不修这些水库,这山坡地根本不长庄稼。多亏了这山上山下的小水库啊。”他家除了蔬菜制种,还可以种一季烟叶,一亩地一年收入过万元。

  济源市市委书记何雄说:“兴修水利,发展生产,改善生活,造福百姓,济源有着悠久的历史、光荣的传统。济源是因水而生、因水而发,将来也是因水而荣的城市。先辈们在兴修水利方面有着优良的传统,我们必须重视水、珍惜水、用好水、管好水,造福子孙后代。”

(责任编辑:石兰)

商务进行时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