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志豪
在深圳上岸的生蚝并非全来自香港
深圳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委员陈志豪称,
香港生蚝根本无法源源不断为深圳提供货源
“深蛇”渔船属流动渔民
自古以来,渔民靠海为生。在我国南海渔民当中,就有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他们虽身居香港、澳门,但长期在南中国海进行捕捞作业,自由往返于港澳及内地港口间;在他们的渔船上有两个船牌号,一个是香港或澳门的,一个是内地渔港的。这些渔民因具有港澳和内地双重户籍,通常被人们称为港澳流动渔民。
陈志豪告诉记者,有着“双重户籍”的香港流动渔民大都在香港寓居,但他们也经常来内地港口。“流动渔民在深圳遇到困难了,怎么办?他们就会向港澳流动渔民协会请求帮助。”他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深圳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成为了港澳流动渔民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地方,渔民也把协会当成了自己在深圳的一个“家”。目前,深圳市共有港澳流动渔民4500多人。
10月16日上午6时40分许,记者在深圳蛇口渔人码头看到有一艘标有“粤蛇渔养1××××”的渔船靠岸,生蚝被偷运上岸。这些渔船是否属于流动渔民所有?
身为市港澳流动渔民协会委员的陈志豪,也是香港仔渔业海鲜商会会长,对港澳流动渔民的历史和现状如数家珍。陈志豪表示,船身印有 “粤蛇”、“深蛇”的渔船基本都是两地牌,深蛇船是协会日常管理的对象,而这些船都是香港渔船,持有者就是拥有两地船牌的流动渔民。流动渔民是深圳渔民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障深圳水产品的供应起到了重要作用。
陈志豪称,港澳流动渔民在香港回归之前就存在,在那个两岸交流仍然受到限制的年代,港澳流动渔民就相当于连接两岸的一座桥梁。很多流动渔民在反偷渡反走私、保卫海洋边防安全和维护港澳繁荣稳定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港澳流动渔民的往来自由因广东沿海实施了边防管理而受到了限制,但很快中央针对港澳流动渔民的特殊性制定了特殊政策,允许他们可以继续在南中国海进行捕捞作业,同时还允许他们可以继续在港澳和内地自由往来,成为“双重户籍”的群体。
楼市开发让渔民很受伤
然而,随着近年来深圳房地产业火爆,各种楼盘拔地而起,深圳寸土寸金,深圳湾地区不少码头附近的地皮也毫不例外地纳入房地产开发的范围,不少还是高档豪宅。陈志豪表示,在这个过程中,随着入住房地产项目的人越来越多,业主对流动渔民的怨言也越来越多。
他说,近年来不断有居民投诉:码头每天很早的时候就发出巨大发动机的声音,常常将熟睡中的人吵醒;有的则投诉路过码头附近时,常常被鱼腥味熏得发昏;甚至还有人提议要将码头搬迁至离附近居民区更远的地方。
陈志豪向记者表示,如果码头真的存在扰民情况,他愿意协调流动渔民和相关部门,将码头搬迁至别的地方,但他同样呼吁社会各界,能够体谅这些渔民的难处,“深圳原来就是一个小渔村,在这里是先有码头,再有各种高楼大厦的,如果将码头搬迁至别的地方,那我希望新址的附近就不要再有房地产的开发”。
后海居民片区的各种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排大海。陈志豪坦言,其实渔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原本这片海很干净,渔民和码头都存在了很久,后来房地产蔓延到这里,把渔民们所依赖的大海逐渐给破坏了。渔民是靠海为生,假如把他们谋生的地方给糟蹋了,那对谁有好处?社会各相关部门应该互相协商,将这片海域的情况慢慢改善。”
生蚝并非全部来自香港 随着深圳湾海域污染加重,深圳市政府已禁止在此养殖水产品。但流浮山(深圳湾香港一侧)仍允许养殖。谈及流浮山海域一带众多蚝排,陈志豪表示香港有关部门并不禁止渔民在此处养蚝,而养蚝也没有所谓的门槛,任何人都可以在这片海域养殖,当地渔民享受香港政府的优惠政策。
不过,香港食环署会不定期抽查海产品,一旦发现有超标的情况,将会没收所有海产品,并且将对养殖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假如海水不适宜养殖,那么香港政府会对该海域进行封锁,禁止养殖捕捞作业。然后至少要等3个月,再抽检该海域的海水是否符合养殖,等符合标准后才会对该海域解封。”他说。
陈志豪特别指出,从深圳各大码头上岸的生蚝并非全部来自香港一侧海域。香港地小养蚝的地方更是少之又少,根本无法源源不断地为深圳提供货源。“不排除有些内地渔民进入这片海域进行养殖。蚝排上也并不会写上自己的名字,不能辨认这是内地还是香港渔民的所有物。”
因此,在陈志豪看来,不排除有人在别的海域养蚝,等蚝长到一定大小的时候再运到流浮山海域,最后在深圳上岸。“大家都知道流浮山的生蚝很有名,但那么小的地方怎么能不断提供生蚝呢?所以有些人会假借流浮山的名号,在别处养殖,却打着流浮山出产的名号,以牟取更高的利润。”
在采访最后,陈志豪还向记者承诺,如果的确查明从香港运送到深圳的生蚝有质量问题,他一定会协助相关部门,禁止深蛇船停止运载生蚝到深圳,并将流动渔民交给有关部门依法处理。晶报记者 陈俊杰 谢银波 实习生 杨贞晶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