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周边城市置业要擦亮眼 侵吞订金等纠纷频发

2013年11月01日 16:18   来源:南方日报    胡明

  深圳房价高烧不退,东莞、惠州等深圳周边城市楼盘近两年受到深圳人的青睐,不少人选择到这些城市买房圆“安家梦”。在周边城市置业潮兴起的同时,也有人遭遇各类骗局,大呼“上当”。

  近日,深圳市民王先生前来报料。半年前,他在过天桥的时候收到一张出售惠州博罗县住宅的传单,向开发商交了3000元认购款后,原定7月交房,到现在开发商却迟迟交不了房。几天前,王先生找到开发商,却发现此楼盘开发商“五证两书”不全,没有交房能力。而要求退还认购款也无果,无奈的王先生只好到博罗县法院起诉开发商。

  现状 深圳房价高烧不退周边城市楼盘走俏

  日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今年9月份70个大中城市住宅销售价格变动情况,上个月,65城市新房价格环比上涨,广东纳入监测的5个城市房价全面上涨。深一手楼同比涨幅为20.1%。随着深圳房价高企,深圳周边城市楼盘悄然走俏。

  深圳市家家顺房产交易有限公司置业顾问蔡先生透露,最近到周边城市购房的市民越来越多,楼盘均价大都在5000元-10000元/平米,主要集中在惠州,其次为东莞。

  惠州、东莞多个开发商表示,在其近期的楼盘成交客户中,深圳人的购房比例近两年在不断提高,平均约为20%—30%,有些楼盘的深圳人置业比例高达50%以上。

  “这些到周边城市置业的人,有些是要结婚,有些是为了给父母养老,有些是为了投资。很多楼盘交通较为方便,开车进入深圳只需20分钟,这样的楼盘一放出来就会被抢购一空。”蔡先生说。

  问题 购房纠纷频发周边置业闹心

  与王先生一样,在东莞购房投资的刘女士也同样遇到了麻烦。去年12月,她在东莞认购了一套房子,售楼人员口头承诺均价1万元,李女士当即交了近10万元认购款。但在选房时候被销售人员告知实际均价比承诺价格高近4000元。李女士要求开发商退钱,但开发商却一再推脱。

  惠州市消委会方面透露,根据上半年受理的投诉情况,异地置业的消费者因缺乏专业知识、不熟悉交易程序和规则,很容易掉进开发商及中介设下的“陷阱”。

  惠州消委会向记者介绍了几种常见“陷阱”:一旦确定有购房意向,开放商或中介会立即要求买方支付“诚意金”、“意向金”等,并制定对自己有利的约定避免交易中止,客户反悔即侵吞订金;中介提供房龄、抵押、缺陷、配套等方面的不实信息,误导消费者,卖方没有将房屋情况如实告知中介,或是卖方如实告诉了中介,但中介故意隐瞒,购房者往往签了合同后才知道实情,此时中介往往以“拗定金”为威胁,迫使客户继续交易;为促成交易,信口开河,作出迎合买卖双方交易意向的学位、产权、费用等虚假承诺,消费者往往缺乏有效的书面证据导致不能依法维权。

  此外,也有不少异地置业者投诉开发商及中介利用霸王合同条款,如设置“因买方资料不实导致交易失败没收定金”的条款,强加买卖双方履约和违约责任、预设暗收费陷阱。

  一位不愿公开身份的深圳房产中介经理透露,为使双方满足房产交易条件,中介还会违法违规代办社保、完税等虚假证明,并趁机收取价格不菲的代办费,一旦代办不成功或被揭穿,代办费和佣金处置争议很大。

  北京市大成(深圳)律师事务所刘子儒律师指出,消费者在异地购房遇更易遇到问题。“有一些购房者本身不具备异地购房资格,但又想购买房产,这会助长了开发商、中介伪造文件,以逃避限贷限购政策。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易发生纠纷。”

  □提醒

  先看五证两书 要选正规中介

  针对市民王先生遇到的问题,刘子儒提醒,在周边城市置业时,消费者首先应查看开发商是否具备齐全的“五证”、“两书”。“五证”指《国有土地使用权证》、《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也叫建设工程开工证)、《商品房销售预售许可证》;“两书”指《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如果没有“五证”、“两书”就交房是违法行为,如果收房一切法律后果只能收房方自负,一切损失也只能自己承担。

  他强调,购房者不应完全相信开发商、业务员等所谓的“承诺”。买卖双方达成交易,务必要签订合同,包括所有手续、细节、服务内容、佣金给付、违约责任等条款,特殊约定必须书面写进合同,并明确买卖和中介三方权利和义务。“如果有收费发生,双方要在合同上明确。手续费、定金等所有付出去的钱都要有相应票据。”

  蔡先生则提醒,还需查看中介机构是否具备“三证”(即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房管局备案证明),要选择合法、有规模的中介机构也有助于规避风险。

  惠州市消委会表示,购房前消费者应了解国家最新的房产调控政策和行业消费陷阱,包括税费、信贷、购房条件、行业黑幕,避免被忽悠和误导。下定前,应要求中介公司出示与卖方就该房屋挂牌出售的《委托协议书》,了解协议中包括的房屋基本情况、房价、委托期限及委托中介向买家收取定金的内容。同时,建议约定退定条款,对“诚意金”等名目的预收款,建议约定“诚意金交易失败可退”的条款以保障自身权益。

  律师和消委会都强调,中介和买卖双方应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房屋交易,消费者不要为了促成交易,轻信中介提出的“变通”做法,默许违法伪造资料或为其行为提供便利条件。最终不仅房产交易不成,而且还得为“变通”做法承担相应的法律承担和损失。(见习记者/胡明)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