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济南现疑似染色橙子 业内人士:水果多用“化妆术”

2013年11月04日 14:40   来源:齐鲁晚报    李钢 王倩

  最近媒体又爆出赣南有商贩卖催熟染色的脐橙,这再次引起了大家对赣南脐橙的关注。近日,记者走访了济南部分市场发现,济南市场也出现了疑似染色的脐橙。采访中了解到,不只是橙子,其他一些水果有时也存在染色或催熟的情况,这样的水果不仅对消费者是一种欺诈,甚至还会危害人们健康,专家对此给支了招。

  记者采访>>

  济南零售和批发市场

  皆现疑似染色橙

  10月30日中午,记者来到济南棋盘社区菜市场内,在一个水果摊前,摊主热情地向记者推销颜色鲜艳的“赣南脐橙”。记者问商贩是否知道近段时间关于赣南脐橙用苏丹红催熟染色的报道,这名商贩拍着胸脯向记者保证,“我们的橙子绝对没问题,放心吃就行。”随后,记者又走访了几个菜市场的水果摊,也看到了很鲜艳的橙子,记者最后从两名商贩处买来了两种橙子进行试验,首先用纸巾对它们进行擦拭,均发现洁白的纸巾变成了淡黄色。颜色红艳的橙子也出现了褪色的现象。

  记者了解到,济南市场上销售的水果大多来自堤口路果品批发市场。在果品批发市场橙子批发区内,记者看到橙子明显分为几种,其中一种橙子颜色艳丽,当记者询问这种橙子的价格时,一名很实在的商贩建议记者购买一种颜色看上去差一些的橙子,“这些橙子虽然不好看,但都是没有经过处理的,那些颜色鲜艳的橙子都是经过染色、打蜡的。”

  看看这些水果 都用啥化妆术

  有专家透露,不只是橙子,还有其它水果,商贩为了达到催熟或是保鲜、卖相好的目的,也常常动手脚,你去买的时候可要瞪大眼啊。

  化妆术:喷化学物品

  目的:催熟、好看

  涉及水果:香蕉、荔枝等 辨别方法:望闻捏

  “香蕉看上去黄澄澄的,但吃起来就是没香蕉味儿。”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真不走运,你买到催熟香蕉了。此外,由于保存时间短,商贩也会用稀释过的盐酸浸泡色青半熟的甚至是生荔枝,这样就会变得红嫩、新鲜。

  省疾控中心食品营养所所长赵金山说,催熟在一些水果产业中是允许的,但其使用有着严格的时间和数量限制。”

  据介绍,乙烯利是香蕉生产中最常见的催熟剂,如果正常使用不超标,一般不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超量使用则有害人体健康。此外,还有些不法商家使用二氧化硫和甲醛等化学药品为香蕉催熟,这对人体也是有害的。

  辨别方法:买香蕉时要注意三点:一般催熟的香蕉表皮不会有香蕉熟透的标志——“梅花点”,因此有“梅花点”的香蕉相对安全;部分催熟的香蕉闻起来有化学药品的味道;自然熟的香蕉熟得均匀,不光是表皮变黄,而且中间是软的,催熟香蕉中间则是硬的。对荔枝来说,用稀释过的盐酸浸泡后,更容易腐烂。

  更多提醒:“催熟水果”表皮上的非法添加剂含有大量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长期食用会危害身体健康。

  化妆术:打蜡 目的:保鲜、好看

  涉及水果:苹果、橙子等

  辨别方法:用纸巾或手擦

  苹果、橙子表面打蜡保鲜如果用的食用蜡,一般是安全的也是允许的,工业蜡则会危害人体健康。

  省千佛山医院营养科主任杜慧珍说,苹果等部分水果表皮本身就含蜡,允许使用食用蜡,主要成分是纯天然的虫胶和巴西棕榈蜡,两种成分对身体无害。但为了节约成本,一些不良商家会用工业蜡代替食用蜡,工业蜡中的重金属和化工原料摄入过量易导致记忆力下降、贫血等。

  辨别方法:监管部门工作人员说,染色橙颜色会很均匀,用手或餐巾纸擦拭,如能擦下一层淡淡的红色,就很有可能是工业蜡。另外,用温水泡要是变色就是染色橙了。

  更多提醒:虽然营养学家说水果皮比水果肉有营养、宜多吃,但裹蜡的水果皮最好不要吃。“如果担心区分不出来,可以削皮吃,因为即使是工业蜡对皮内果肉也几乎没影响。”杜慧珍说,水果农药残留难免,“最好削皮吃。”

  化妆术:催红剂、膨大剂过量

  目的:提前上市、品相更好

  涉及水果:葡萄、西瓜、草莓等

  辨别方法:整串无绿粒的葡萄少买

  吃完葡萄手变紫了,这是啥状况?西瓜一碰就爆炸,这是怎么回事?买的草莓奇形怪状没甜味,这又是为什么?

  专家说,这是为了让水果提早上市、卖相更好,种植户在种植的过程中过度使用催红剂、膨大剂造成的。因为水果并没完全成熟,接受光照时间也短,所以含糖率低、吃起来不甜。此外,膨大剂过量使水果更易破,出现“掉色”现象。

  也有专家表示,膨大剂和催红剂虽没被明令禁止使用,但过量用会产生一定的负面作用,对人体的健康有一定危害。

  辨别方法:在购买水果时不必过分追求色泽和大小,奇形怪状的水果最好别买。就像葡萄,若整串全是紫的而没有一颗绿的,很可能使用了催红剂等。

  更多提醒:“最好吃当季水果,不要过早地吃还没到大量成熟季节的水果。”杜慧珍说,如果当季水果使用催红、染色等处理方法,会缩短其保质期等,种植户和商家都得不偿失。(记者 李钢 王倩)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