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广大企业盼政府继续简政放权服务经济发展

2013年11月21日 10:50   来源:新华日报   邵生余 黄伟 吴红梅 赵伟莉

  编者按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吹响了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改革“集结号”。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回顾35年来江苏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每上一次台阶,都与及时抓住改革的机遇息息相关。今天,破解发展中遇到的难题,推动我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依然还是靠改革,只有不失时机地全面深化改革,我们才可能赶上时代的步伐,才可能按照“两个率先”的新要求,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本报从今天起推出这组综述,意义在此,目的也在此。

  改革开放35年,江苏发展举世瞩目。特别是近年来,改革不断深化,发展更具活力。全省生产总值跨过5万亿元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国有、民营、外向型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投资、金融、财税、价格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土地、资本、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完善,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如今,经济发展进入以总量增长为主转入以提高质量效益的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江苏要破解新问题,实现新突破,更要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这把“金钥匙”。唯有改革,才能为江苏经济“升级版”的打造注入不竭动力。

  简政放权,政策效应得到更多释放

  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江苏和全国一样,伴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广大企业对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行政体制的诉求日益强烈。对此,我省以政府职能转变为核心,以简政放权为重点,力图通过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来适应这一新形势。

  最近几年,以投资审批、生产经营活动审批、资质资格许可、工商登记等为重点,全省省级行政审批事项从原来的2100多项减少到695项,减幅达67%;省级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数十项职能,市级政府部门向社会组织转移数百项职能;省级下放管理权限1170项;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由2007年的374项,减少至2012年的182项。向市场放权,企业松绑了,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的活力也更强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尽管我省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行政效能大幅提升,但审批事项仍然较多,一些审批事项程序繁琐、时限冗长、效率低下、收费偏高,影响了企业发展。充分释放市场主体的活力,必须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从“全能”变为“有限”,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更好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财税改革,助推企业业态不断向好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提速,服务业在我省经济中的份量显著提升,而重复征税、抵扣困难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如何破解?抓住“营改增”重要契机,我省改革完善现行税制。营改增试点运行12个月来,共减税133.87亿元。企业负担轻了,随之而来的是研发和技术、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新设企业大幅增加,制造业加快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

  从江苏银行挂牌,到紫金财产保险成立,再到利安人寿运营,仅仅5年,我省就有了全省最大的地方法人银行、第一家全国性法人保险公司和全省首家全国性法人寿险公司。这么多“第一”的落地,不仅给江苏现代服务业增加了新的元素,也为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开辟了新的渠道。近期,苏宁云商、雨润集团、红豆集团等6家江苏本土民营企业再次展现敏锐的市场眼光,递交申请,开办银行,从一个角度将我省金融改革推向了新的阶段。

  创新驱动,掌握江苏未来发展“绝招”

  今天,改革正从单项突破到综合配套,从经济领域向科技、文化等各领域推进。

  江苏产业基础雄厚,科技资源丰富,制造业规模、高校和科研院所总数、高层次人才总量、区域创新能力都位居全国前列,但在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上还不尽如人意,特别是缺乏像华为、阿里巴巴那样的创新型领军企业。说到底,主要症结还在科技体制的制约上。如果说江苏未来发展有什么“绝招”的话,最大的招数就是科技创新。要用好这个“绝招”,必须通过深化改革破除体制机制的瓶颈制约。

  “谋定而后动”。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坚持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启动,高要求推进,把科技创新放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为把企业推到创新舞台的中央,我省研究出台加快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20条重大举措,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在政策上为企业提供创新温床。仅今年,我省就新建企业研发机构超过700家,全省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建有率达82%,跃居全国第一。全省新兴产业年均增幅多年保持20%以上,江苏已成为全国创新活力最强、创新成果最多、创新氛围最浓的省份之一。然而,江苏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必须像《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要求的那样,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拓展科技创新工程,全面增强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真正让科技创新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牵引机和助推器。

  协调发展,农村经济有了“江苏路线图”

  党的十八大提出,让人民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能不能实现共享,农民是关键。

  城乡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关系,城乡关系协调与否,成为一个国家或区域发展是否协调的关键标志之一。立足城乡一体化,我省起步早、步履稳、跑得快。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顺应城乡发展规律,走过了相互分割、联系发展、互动发展、统筹发展的过程,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加快。

  近年来,相对于快速推进的工业化、日新月异的城镇化和风起云涌的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发展相对滞后。针对这一实际,我省将农业、农村、农民纳入现代化发展的核心视野,坚持与新型工业化同步推进,在改革中缩小差距。在城乡面貌改善、农业地位稳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多个方面,为全国推进城乡一体化探索贡献了引人瞩目的“江苏路线图”。省委、省政府连续多年以一号文件形式出台《意见》,加大农业、农村改革创新力度,我省成为全国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尽管如此,我省城市与乡村、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差距并没有完全消弭。开弓没有回头箭,只有按照《决定》提出的那样,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彻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才能让农村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让农民和农村跟上“两个率先”的步伐。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