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干部海外培训揭秘:几人合租 自己做饭洗衣

2013年11月25日 09:57   来源:解放日报    朱珉迕

  2013年10月27日,沪上13位经过层层选拔的青年干部,明确了未来一年的海外“新东家”。

  当日,上海市首批选送优秀青年人才到市长咨询会议成员海外总部实训工作启动。他们将前往10家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成员企业的海外总部,实训一年。

  在官员海外培训领域,13位干部成了最新模式的尝鲜者。此前,将党政官员、基层干部等送往海外培训,已以不同形式在沪上开展多年。

  官员海外培训,究竟如何开展,又取来了什么“真经”?

  海外培训揭秘

  每年,上海都会有多个团组前往发达国家,带着相关课题任务开展培训。他们的组织者可能是市有关系统、地区,亦可能是具体单位。

  从时间上看,培训项目多分为“中长期”和“短期”两类,其中短期培训一般为21天,中长期则一般为3个月或6个月。时间虽有长短,一般干部培训项目的“标配”无外乎课堂教学、实地考察;中长期项目则包含更多实践锻炼,甚至挂职。

  海外知名高等学府,是培训团组最主要的目的地。今年市委组织部组织的6个短期团组,即分赴英国剑桥大学、德国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以及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和雪城大学。一般而言,短期培训会安排住宿经济型酒店或学生宿舍;中长期培训以租住当地公寓为多,几个人合租一套。在那里,再高级别的官员也要自己操持日常起居,包括一起买菜、做饭、洗衣服。

  海外培训的费用,一般由组织方、派员单位按比例分摊,有时海外邀请方亦会承担部分或全部费用。对普通干部而言,能在职业生涯中获得海外培训机会,无论如何是件幸事;有时,参加一次培训,甚至会改变后来一生的仕途走向。

  与一般出国访问不同,出国培训前,参加者要接受各类“预培训”,其中最主要的是语言课程。短期团组对语言要求相对简单,中长期团组行前则会专门举办英语培训班,并组织考试,通过后方可办理签证,踏上行程。

  培训结束后,团组和个人则需要撰写培训报告,并交流成果。在外的收获,此时一目了然。

  细节,细节

  “21天培训时间虽然不长,但是收获确实不少,既有国内外课堂学习的心得体会,又有现场教学的感悟收获,还有对上海转型发展的思考和建议。”在今年9月举行的上海市领导干部短期境外培训总结座谈会上,培训项目负责人概括说。

  而对参加培训人员而言,“收获”更多通过细节体现。 “让你若有所思,甚至感到震撼的,往往都是很细微的东西。 ”2011年赴美培训3个月的某区政府新闻办主任方思(化名)说。

  在弗吉尼亚大学,方思与近20位区县新闻发言人、媒体管理人员等组成的团组聆听了大量新闻机构和政府新闻官员讲授的课程。在华盛顿列席政府新闻发布会的经历尤其令他难忘。 “他们有一套成熟的信息沟通机制,每次都是市长上来张口就讲,敏感问题也不回避,新闻发言人反倒坐在台下,不用压力山大。 ”

  上海音乐厅公关部主任沈彦树,参加过市委宣传部在加拿大组织的文化公益机构干部培训班。他记得,临行前自己和团员们收到组织方发来的邮件,详细征询其在海外期间除既有安排外,还希望重点拜访哪些机构、了解哪些问题。

  在加拿大,团员们密集访问了图书馆、音乐厅、博物馆,并与当地文化机构开展深度交流,往往一谈就是数小时。沈彦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对方向其完整展示了当地文化基金扶持一个项目的全过程——事先论证、事中跟踪、事后论证,资金并非一步到位,甚至可能中途把走势不佳的项目“关掉”……“细节安排和制度执行力,是最让你思考的。 ”沈彦树说。

  别样的收获

  对浦东新区6位基层干部和国企高管而言,去年12月至今年3月在新加坡的3个月培训,更有脱胎换骨的感觉。

  2011年起,浦东推出新加坡挂职培训项目,已选派两批干部和企业高管前往新加坡挂职,用蹲点的方式,更近距离获取“真经”。

  上海国际旅游度假区管委会综合计划处副处长刘永友,带着一串长长的问题清单走进新加坡旅游局和圣淘沙发展机构;仅在后者,他就蹲点了6个部门和1个子公司。而在新加坡社区发展理事会及民众俱乐部挂职的洋泾街道组织委员宋豪斌,则在3个月里走遍了当地居民社区,“鞋子也磨坏了”。

  类似的挂职培训模式,或将成为未来的主流。除国内政府机构与海外机构定向对接外,一些海外机构亦会针对中国官员、基层领导者等开设不同以往的挂职培训项目,其对参加人员有更严格的筛选,对英语能力要求尤高。

  而对目前大多数参加海外培训的官员而言,强度和压力尚没有那么大。与国内相比,在海外生活更显规律有序。培训之余,他们几乎没有应酬,拥有更多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前提是不能随意脱离团组、擅自行动。

  “3个月时间,可以深度了解一个地方。 ”在博物馆云集的华盛顿,方思利用休息日,看遍了当地的公共博物馆。平时的晚上,他边在健身房跑步,边看CNN新闻直播;回房后则拿出从国内特意带来的一套《近距离看美国》。 “身临其境了再读此书,更有深切的体会。 ”在他看来,这些闲暇时光,更是“别样的收获”。记者 朱珉迕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