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前3季完工量占全国30.4% 造船业洗牌江苏仍第1

2013年12月12日 10:32   来源:新华日报   黄伟

  “没订单等死,有订单找死”,有人这样形容造船业的尴尬现状。可上周,记者从南京沿江而下深入多家船厂实地调查却发现,造船大省江苏通过主动调整,积极应对行业洗牌的严峻挑战,“领头羊”地位岿然不动。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江苏造船完工量占世界市场份额的11.1%,占全国的30.4%;新增订单量占世界市场的13.5%,占全国的29.7%;手持订单占世界市场的16.5%,占全国的37.2%。

  新单增两倍,呈现“二八定律”

  夜幕降临,南通中远船务的码头亮起一盏盏强光灯。

  “最近新接订单增多,适当安排加班才能保证按时交付。”公司副总经理王志峰向记者介绍:作为国内实力最强的海工装备建造企业,南通中远船务将全国近50%的大型海工装备订单“收入囊中”,现有订单能满足公司2015年上半年前“有饭吃”,明年产值有望突破100亿元。

  新订单增多的并非南通中远船务一家。据省经信委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我省新接订单1129.6万载重吨,同比增长222.8%,其中13家重点船企占到新订单总量的89.9%。

  “目前能接到订单的船企有三类,一是有银行支持、实力雄厚的央企,二是有管理、成本优势的民企,三是自认为受伤不重还能撑一段时间的船企。”扬子江船业集团董事长任元林分析说,新订单向优势企业集聚的趋势很明显,船舶业正出现“二八定律”——20%的企业吃下80%的订单。

  “航运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造船产能过剩席卷全球,江苏很难置身度外,但江苏的情况好于全国、好于周边,与全省造船业整体层次较高直接相关。”省经信委副主任秦雁认为,经过最近10年发展,江苏形成了一批非常具有竞争力的优秀船企,主要船型建造周期接近日韩水平,具备除建造豪华邮轮以外所有船型船舶的能力,海工装备产品覆盖从近海到深海的所有种类。

  利润回落,“紧日子”有望出头

  尽管订单回升,但利润比最高点时回落不少,何时终结价低利薄的“紧日子”?多位船企负责人的预测是:2015年前后。

  “基于三点判断,一是运价、船价已跌至谷底,随着产能优化整合,船价将回升;二是全球经济出现复苏迹象,国内老旧船舶更新增加需求;三是新接订单价格有所回升,2015年开始集中交付。”镇江船厂董事长郭琰认为,届时企业利润有望回升到合理水平。

  熬过“紧日子”不是硬撑,得凭内功说话。扬子江造船最近两年的利润占到全国80家重点船企利润总和的50%。何以如此悬殊?任元林透露三个看似简单的“秘诀”:经营策略得当,保证高价船“零撤单”;内部管控到位,杜绝因生产原因造成的延期交船;新产品研发快人一步,更容易得到订单、稳定船价。

  “国际金融危机刚发生时,我们果断启动新品研发。2010年前1万标箱集装箱船被韩国垄断,2011年新船型研发成功,同样运载量但单位耗油量、碳排放量均低20%。”任元林介绍,扬子江在全球1万标箱集装箱船市场的份额逐步提升,成为企业利润的重要来源。

  业内人士提醒,船企千万不能为了抢订单就无底线地降低船东预付款比例,20%的首付比例“红线”应控制住。同时,谨慎向海洋工程装备转型,避免盲目发展,如果“一窝蜂”转行海工会造成新的产能过剩。

  深度整合,盘活存量资源

  经济规律表明,每一轮市场的变革都将带来行业的重大调整,每一个行业的良性发展总会伴随企业间的深度整合。

  “新船订单向优势企业集聚是市场竞争的必然。”中国船级社江苏分社总经理范强表示,每个行业都会经历从“百花齐放”向“战国纷争”最后到“三国鼎立”的发展轨迹,中国船企前10强有6个在江苏,应抓住当前整合成本最低的契机,推动自身发展的同时盘活行业存量资源。

  紧邻润扬大桥的镇江船厂是国内特种船领域的佼佼者,其主导产品——多功能全回转拖轮的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新开发的海工平台辅助船也逐渐打开国际市场。“现有厂区已超负荷生产,适度扩产才能满足需求。”郭琰透露,正在考察附近一家中型船厂,充分利用其船台、船坞等资源。

  中远船务则瞄准海外,谋划转移一批产能。王志峰表示,中远船务本是修船起家,近几年国内新船比重大幅提高,修船业务急转直下,过剩的产能只能向海外转移,比如墨西哥湾、西非海岸等有很多油田但缺少维修海洋平台的优秀企业,这是一大契机。

  记者了解到,我省制定的船舶产业调整方案提出,力争到2015年全省打造5家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船舶和海工装备总包企业,1-2家进入世界前10强;优化南通、泰州、扬州产业布局,力争三市船舶产业集聚度超过90%。

(责任编辑:石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