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中了“霾”伏——2013年1月,三次严重的雾霾天气,压得京城透不过气来。
彼时,家住丰台区翠林三里小区的卢红举透过阳台望向窗外,离家不足百米的丰台供暖所里,4台燃煤锅炉轰隆隆作响,空气中都有煤灰的味道。
搬进小区18年,卢红举和妻子李颖每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不敢开窗,睡觉也不踏实,入冬前,一辆辆满载的煤车从他家门前的小路呼啸而过。从卢红举家的阳台往外望,供暖所内的运煤道都能看得一清二楚。
今冬采暖季,卢红举一家可算熬出头了,他终于可以大胆地开窗了——供暖所靠燃煤锅炉供暖的时代彻底终结,取而代之的是4台40蒸吨的燃气锅炉,洁净的天然气燃烧后,为方圆120万平方米内的1万多户居民送上冬日里的暖意。
要知道,以前一个采暖季,四个月下来大概得烧掉3万多吨煤,随之产生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飘在空气中,不断加重污染。“煤改气”后,煤烟带来的脏彻底消失了,污染排放也大幅减少,供暖所还特意在锅炉外加装了超低氮设备,使得二氧化氮的排放仅达到地标规定的一半。一个采暖季下来,就能减少污染排放近千吨。
而这只是丰台供暖所一家的贡献。2013年全年,本市通过“煤改气”、“煤改电”等措施共压减燃煤130万吨,实现二氧化硫减排5763吨,烟粉尘减排6017吨。市环保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冬供暖季首月,北京的空气质量好于上年同期,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四项污染物平均浓度下降了约25%,重污染天也同比减少了4天。
这些数据,来自遍布京城的35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
2013年1月1日起,北京正式执行国家新的空气质量标准,细颗粒物(PM2.5)、一氧化碳、臭氧与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一并成为监测对象。新建的35个监测站点数据实时传输,同步发布在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实时平台上。
王欣是监测中心的工程师,每天清晨7时30分到岗后,他就开始了与数据打交道的一天。
监测站是自动传输数据的,王欣每天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确认各个站点的数据正常采集,“偶尔因为停电或通讯出问题,数据有可能缺失。”与此同时,35个站点过去24小时的监测结果,加起来一共840条数据,王欣和同事们要逐一审核、在微博上发布,再制作走向图,赶在上午11时前发布前一天的空气质量日报。“每个站点的数值,不仅要和历史数据对比,还得和周边站点比较,看看是不是存在异常情况。”
2013年10月28日,浓厚的雾霾再次袭击京城,大部分地区的能见度仅1至3公里,气象局发布的霾黄色预警持续生效中。
王欣和同事们忙开了,因为天气条件特殊,在每天的例行会商讨论外,又增加了一场会商。分析完未来天气形势和扩散条件的走向,大家预测,未来一天还将出现重污染天气,本市第一个空气重污染蓝色预警信号发出。此时距离《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发布,仅6天时间。
2013年9月,《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出炉,本市正式向PM2.5宣战。根据计划中的84条重点任务,在过去的一年中,全市各区县、各部门积极完成清洁能源改造、淘汰老旧机动车、调整退出污染企业等年度任务,使得全年的细颗粒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减少了16万余吨。
今年1月2日,第一份PM2.5答卷展现在市民面前,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89.5微克,与去年年初每立方米160微克的浓度相比,一年的减排工作成效初现。
不过,北京大气污染防治任重道远。今年是北京市落实空气行动五年计划的第二年,各项降污减排的措施将继续推进,北京将为PM2.5年均浓度在2017年达到每立方米60微克的目标不懈努力。
委员说变化
市政协委员王迎春:
大气污染防治重在落实
这一年来,市政协委员王迎春最关心的事是大气污染防治,在她看来,清洁空气是关系到每一位市民切身利益的大事。
提前超额完成燃煤设施清洁能源改造任务;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工作进展顺利;工业企业深化产业结构调整,控污、治污水平提高;扬尘污染控制不断加强……王迎春对重拳治理大气污染给城市带来的变化如数家珍。
去年1月以来,王迎春就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的落实展开了一系列调查,她发现治污方案的落实还有待提高,例如夜间过境超载大型车辆络绎不绝,土地扬尘和渣土运输车辆遗撒也屡屡发生。她认为,防污措施重在落实,政府必须要跟踪评估治污措施的效果,例如实施企业停产、工地停工、车辆限行等措施后,对改善空气质量能起到多大作用。此外,区域联防联控也要打出组合式重拳。
今天将参加市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的王迎春计划在今年两会上提出有关大气污染防治的建议。她建议下一步防治要完善区域协调机制,推进法治标准化建设、强化监管执法力度;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充分发挥北京首都区位智力优势,整合科技资源联合攻关;加强大气污染机理的研究,更好地找准现阶段治污“发力点”,同时,对已出台措施的落实要建立监督、评价、考核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