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古村求生 商业化还是政府养?

2013年07月25日 10:06   来源:羊城晚报   

大万世居开基祖曾传周塑像立在破败的老房子前 羊城晚报记者 王 磊 摄

大万世居内保护最好的祠堂内部 羊城晚报记者 王 磊 摄

东莞南社人气比较寥落 羊城晚报记者 杨逸芸 摄

  文/羊城晚报记者 李天军

  最近,一批嗷嗷待哺的珠三角古村落再次引发关注。深圳大万世居、东莞南社、江门良溪等呼吁增加保护经费,有提议循周庄模式发展,有建议搬迁式保护,有的想单纯做景区。缺钱真是古村保护的瓶颈吗?羊城晚报记者近日走访了珠三角的部分古村落,试图探寻这些古村的衰落原因,并采访了部分学者、业内人士、市民及官员,寻找保护难题及突围之路。

  古村尴尬

  1

  破败衰落喊救命——

  深圳大万世居与江门良溪古村

  作为全国保存较为完整的方形客家围屋之一,深圳坪山新区大万世居在客家地区享有盛名。1791年建成至今220年的岁月变迁,大万世居虽整体完好,但部分墙体处于风雨飘摇中。政府当初承诺的2700万元修缮经费却迟迟未到位。7月16日,羊城晚报记者走访了大万世居,发现世居四周的房屋屋顶及墙体不少出现坍塌。曾氏族人强烈呼吁政府加快保护,“不然连祭拜祖宗的地方都没有了”。

  大万村村长16日向羊城晚报记者介绍,曾氏族人1995年前后全部搬出了大万世居,在世居外新建的房子居住,老房子反而出租给外来务工者。直到2005年,出于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需要,坪山办事处以租赁的方式“接管”大万世居,每月向村民支付1.7万元租金。

  两年前,坪山新区、坪山办事处投入了近3000万元,修缮了大万世居内部“宝斗心”建筑,并对世居前的月池、世居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但据介绍,当时除了外围环境整治之外,政府只对宗祠所在的“宝斗心”建筑进行了修缮,环绕“宝斗心”的外围建筑并未在修缮范围之内。当时坪山新区管委会曾承诺,将申请近2700万元修缮经费,对大万世居内破损的老房子进行维护修缮。然而,这一等就是两年。但政府的承诺却迟迟未兑现,大万世居内的部分建筑损坏加剧。

  羊城晚报记者在大万世居走了一圈,发现除了“宝斗心”建筑依旧完整外,世居围墙附近的房子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坏,在紧邻内墙的巷口,摆放了很多“游客止步”的告示牌,记者看到,有些房屋墙体坍塌,有些屋顶损坏开裂,当天正在下小雨,有些屋内已四处漏水。世居外围的碉楼,基本都已倒塌。据在大万世居负责保洁工作的曾大姐介绍,大万世居的墙体都是三合土夯筑的,所以每次大雨之后都会有墙体剥落坍塌。

  村民的意见是,期盼政府快点拨款下来修葺大万世居,因为每年盛大节日之时,他们仍然会到“宝斗心”的宗祠进行祭拜。

  和大万世居近似的还有一条大名鼎鼎的古村——位于江门的良溪古村。800多年前,广府方言“唔使问阿贵”中的阿贵从南雄珠玑巷带领36姓97户人家南迁珠三角,落户蓈底(现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良溪村)。如今,这个被历史学家誉为“后珠玑巷”的良溪古村落大部分古建筑已年久失修、破败不堪。

  良溪古村内新旧建筑掺杂,更有几栋现代装潢的别墅矗立在良溪古村村口。穿行在古村中,一座座毫无生机、破旧不堪的老屋令人揪心不已。当前村里古建筑群有70%空置,很多房子甚至成了危房,无人居住。窃贼就将老屋家具搜掠一空,甚至为了将屋内清代彩色玻璃盗走,将周边木框拆掉,至于屋内建筑木雕等也有不同程度的破坏。

  早前,当地政府在《江门市良溪村历史文化保护规划》中提出“异址建新村,迁走原住民”的设想,却又引来各方争议。持反对意见的专家学者们认为,良溪古村落的保护在于让村民安居乐业,才是真正活着的村落。

  2

  旅游求生有差距——

  东莞南社与深圳鹤湖新居

  身披“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最美乡村”等诸多光环的东莞茶山镇南社古村是很古朴的,从南宋末年立村已有800余年历史,总面积96000多平方米。

  记者一走进南社,便被遍布全村的明清民居震撼了,这里完全可以媲美皖南西递、江苏周庄。令人赞叹的是,许多古民居保存得很完好,村民住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房子里,和现代化生活保持着距离,如同活化石一般,给我们留存了明清村落的印记。

  进了村头,便看到一幅让人深感亲切的画面,小河淙淙流淌,精致小巧的石拱桥横卧在河上,桥栏边古榕树枝繁叶茂,河对岸是一座公祠,成片的明清建筑让你如同踏入江浙水乡一般。

  在南社,村落似乎根本没有往现代走进一步,古宅简直像路边的石子一样随处可见。由于村里的青壮年几乎都出去打工了,大部分的屋子都已空置,大门敞开或紧锁。不少房子因为空置而部分倒塌,只有屋檐、墙壁上雕满的各种人物、花卉、鱼鸟等图案,在静静地诉说着乡民早年的审美生活。“房屋不错,但村庄已死!”这是南社最受诟病之处。

  最令人难堪的是古村内一些祠堂外墙上的瓷砖和屋顶的琉璃瓦,这现代的产物与古老的祠堂显得“格格不入”。据村委会的工作人员介绍,村民自己重修的宗祠虽然很新,墙上贴了瓷砖,很现代,但是破坏了古民居的整体韵味,也无可奈何了。

  南社一直力图走一条道路——发展旅游。它是目前东莞唯一一个收门票的古村落,但南社平时鲜有人去,就算是五一、国庆期间人流最多的时候,门票月收入也不到2万元。一年下来,门票的收入仅仅十几万元。而该古村落的维护和修缮最少需要300万元。十几万元的门票收入只够支付古村办公人员的工资,日常维护修缮主要还是靠市、镇以及村委会的拨款。

  在深圳龙岗区的鹤湖新居,属于省级文保单位,走的也是旅游路子,它的另一头衔是“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门票10元。据工作人员介绍,即使不是节假日包团,周末也有两三百人的客流量。

  记者看到,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的鹤湖新居气势磅礴,由内外围环套而成。外围墙高7米,长166米,进深104米,四角矗立碉楼、城墙密布枪眼,完全就是一座城堡,也是国内规模较大的客家围屋之一。古村房屋间距宽大,道路齐整,有“九天十八井,十阁走马廊”之称。有房300多间,陈设有客家名人、客家民俗蜡像展等,占地面积25000多平方米。知情人士透露,如此大规模的古村,当然仅靠旅游收入也是不够开支养护的。在龙岗区、街道两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下,鹤湖新居的原貌保存非常完整,保护水平又比大万世居高出许多。

  3

  市场催生第二春——

  东莞万江下坝坊 

  在珠三角现存的这些古村落中,颇有人气及商业氛围最浓的当数东莞万江的“下坝坊”,它是第三批广东省历史文化名村。

  下坝坊的兴起,并不是政府的刻意引导或者某个财团的规划开发,而是源于一家名为“蔷薇之光”的咖啡厅。

  事实上,和南社、大万世居、鹤湖新居一样,下坝坊的原村民早已陆续搬离古村,迁徙至周边的现代楼房,除了一些年老的村民,还有部分低收入的新莞人在此居住。咖啡厅店主张小染看中了原来的老大队部,2010年底,“蔷薇之光”咖啡厅正式营业。房子漆面底下依然看得出来曾经是老大队部的青砖,店内的装饰摆设大多是复古风格,在角落甚至能看见上世纪70年代的老柜子、旧电视机、老缝纫机。

  这种复古又温馨的情调吸引了大批市民的眼球,一大批摄影爱好者过来照相,久而久之也爱上了这里的环境,越来越多的人租下了这里的房子,开起小店。短短两年间,下坝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落一跃成为东莞的“798”,除了咖啡厅和酒吧,画廊、陶瓷坊也开始入驻,目前正在营业的商户已达50多家。“下坝坊的发展可以说一部分是市场的自发形成,一部分是万江区社区的规划引导。”当地村干部说,看到越来越多的艺术人士聚集在下坝,万江区和市区顺势引进了宜居社区工程,并升级改造下坝坊的巷道和下水道、停车场等项目。

  如今,下坝坊220间民房基本租满,只有几户老人家不愿意搬,还住在里面。而随着下坝的日益兴旺,这里的房租也“水涨船高”。“一个占地50平方米的两层房子,前年年初大约租金是500元一个月,去年已升到2000多元,而现在有的联排楼房一栋每月要5000多元。”村干部向记者透露。

(责任编辑:王姣雁)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