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是中国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突围的一块重要探路石。”日前,在复旦大学中国外交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上海)自贸试验区与东亚区域合作机制的关系”研讨会上,上海社科院研究员徐明棋这样阐述中国(上海)自贸区对于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意义。
后金融危机时代,通过结构性改革重新确立自身竞争优势,是各国的迫切任务。与会学者们认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前,中国必须主动“探路”: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提升参与国际分工水平。徐明棋指出:“自贸区表达了中国对参与新兴国际规则的积极性,不仅停留在参加谈判、讨论等阶段,而是划出一块试验场,以此来表明自己的立场。”上海自贸区面临一系列挑战。与会学者们普遍注意到,一个重要问题是,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如何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
“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过程中,需树立三大法治理念。”复旦大学法学院副院长龚柏华教授指出,与国际接轨首先要学会“尊重规则”,树立按高标准国际规则对待外资。对中国而言,用好国际规则,对外可以提升竞争力,对内可以催生生产力。再者,应树立“法无禁止即可为”外资准入的“负面清单”法治理念。此外,树立行政公开透明的法治理念亦非常重要。政府应精准定位,在制定好“游戏规则”后,让市场和企业自身来解决问题。
而在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张海冰看来,“接轨”不仅包括与亚太地区经济格局的重组对接,还包括与已有区域经济合作的对接,以最大限度地争取主动,并争取能在新一轮的区域经济合作重组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她认为,上海自贸区如何与“海上丝绸之路”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效对接,是应予以考虑的。此外,中国新倡议的一些和区域经济合作有关的新机构如何能争取落地上海自贸区,对于建设上海自贸区意义重大。再者,上海自贸区的创新举措落实要快,窗口期很短,当然这不仅是上海本地政府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中央层面的政策协调和落实的效率。
“如果上海自贸区能够在贸易投资和金融领域开放上,形成有效的可复制和可推广经验,提升中国经济整体对外开放水平,或许这将成为中国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与重组的标志性分水岭。”张海冰说。
(责任编辑: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