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转户农民陷“惜地不种地”怪圈

2014年01月17日 10:01   来源:经济参考报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民转户进城。《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走访重庆开县、涪陵等地5个行政村了解到,自2010年以来,已有1200多名农民转户。

  然而,在对农村承包地的处置上,部分转户农民心态矛盾:一方面认为种地不赚钱、效益差,转户后要么就近种起“懒庄稼”,要么将土地撂荒或送给别人种;另一方面又认为土地升值潜力大,还有“惜地”情结,转了户也不愿将承包经营权交还给村集体。

  “种地不赚钱不如不种” 

  转户农民说,现在农业效益差,收益没有吸引力,很多人只种“口粮田”,能种多少算多少,够自己吃就行,管不过来的地就只能撂荒。“种地不赚钱,有时还倒亏,有的人把地送给别人种,甚至不种。”

  重庆开县临江镇青阳村、涪陵区珍溪镇中锋村、马武镇石朝门村、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江津区慈云镇一水村等5个行政村,共有农民约1 .3万人,承包地面积超过1.8万亩。自2010年以来,这5个村转户人口已超过1200人,其中超过70%的农民就近就地将户口迁到附近的小城镇。

  《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深入这5个村采访发现,大部分农民是就近就地转户,其承包地仍可就近耕种,但不少人还是种起了“懒庄稼”。

  涪陵区珍溪镇中锋村村民鞠德泉2012年转户,地虽没丢下,但种一季水稻就是“播种一次、翻耕一次、施一次肥、除一次草”,一般不搞田间管理,没有精耕细作。“种地糙一点,产量会少一点,但只要能满足自家口粮就行。”鞠德泉说,户口迁到镇上后,每月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有600多元,再随便种点口粮,生活还可以。过去那种“晴天一身汗、雨天两脚泥”的种地生活确实不想再过了。

  记者采访发现,转户农民与村里其他人相比,收入相对较高,一般都在外务工多年,有较为稳定的工作,不少人在小城镇或者区县城已经购买了住房。对他们而言,种一亩地纯收入仅六七百元,吸引力不够,还要耗精力。除了有的人愿意种些口粮田外,不少人要么将土地撂了荒,要么送给别人种。在一些村社,40%以上的转户农民土地被亲戚朋友或邻居“捡”去种。

  在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村委会主任古明华看来,农村“捡地”的出现,主要是因为农民转户大多是自发行为,其留下的地块高度分散。“村里平均一户人承包地只有3亩多,还要分散成10多个地块,彼此之间距离还很远,没法统一流转,搞规模经营。转户农民自己不想种,还不如免费送给别人种。”古明华说。

  “进了城也不能丢下土地” 

  虽然转户农民大多都说种地苦、效益差,不愿意再种地。但他们却没有一个人主动将承包地经营使用权交还给村社集体,真正实现“人地分离”。

  农民转户进城,为何不愿放弃农村土地权益?记者采访发现,这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直接退地补偿少,难以达到转户农民预期。受目前政策限制,各地对转户农民主动将承包地退出,交还给村社集体应如何补偿没有明确的标准。有的地方采取用承包期内剩余年限测算农业产出值的办法给予补偿,平均每亩补到1万元,低于转户农民预期。二是认为土地是生存保障的底线,虽然自己转户进了城,但“农村仍有地在手,进城就有了底气,干得不好,还可以退回来”。三是认为未来土地升值潜力大,“即便进了城,也不能丢下”。

  “农民越来越看重土地的价值,大家觉得只要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后无论是流转还是征用,都不吃亏。”开县临江镇青阳村支部书记刘定明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仅以土地流转为例,村里耕地流转价已从2008年的平均每亩400多元/年,涨到现在的700多元。一户农民如果能将自家土地全部流转出去,一年租金收入就有三四千元,这对转户农民而言还是很有吸引力的。

  “无论是出于传统的‘恋土’情结,还是出于经济效益考量,农民转户进城后,要求保留其在农村的土地,有其合理性,也应受到尊重。”重庆开县城乡统筹办公室主任李继安指出,为了尊重农民的土地权益,国家也有专门的政策要求,在2011年国务院出台的第9号文件中,就明确规定了“现阶段,农民工落户城镇,是否放弃宅基地和承包的耕地、林地、草地,必须完全尊重农民个人意愿,不得强制或变相强制收回。”

  加快有序处置土地机制建设 

  专家和基层干部认为,既要尊重转户农民的土地情结,依法保护其土地权益;又要完善农村承包地制度,以“土地不撂荒、种地有效益”为政策设计底线,加快建设转户农民有序处置土地的体制机制。

  他们指出,转户农民“惜地”又不愿种地的矛盾心态,是政府在制定城镇化和现代农业发展战略,谋划未来农村土地经营方式时必须考虑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如果相关制度安排完善,随着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进城,农村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会提高,通过规范化的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可以为适度规模经营打下较好的基础。

  《经济参考报》记者调研发现,在一些出现集中、成片农民转户的地方,不少农业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始规模流转转户农民的土地。由于没有“失地”风险,还有较高收益回报,转户农民转出土地的积极性也很高。

  在涪陵区马武镇石朝门村,自2010年以来先后有600多农民转户,其中村里有两个社甚至出现了整社转户的情况,大量农民转户进城使土地规范整理和规模经营有了基础。2011年石朝门村成立了蔬菜股份合作社,转户农民手中的3600多亩承包地折资入股,打破户与户之间田埂界限,统一平整后交由合作社经营。转户农民每年既可以分享地租、也能分红,一亩地纯收入超过2000元。

  “在蔬菜股份合作社,转户农民成了股东,既不担心失去土地权益,又能分享农业生产红利。”石朝门村党支部书记何国权认为,如果能给转户农民一个稳定的土地收益预期,他们还是愿意把土地规模流转出来,发展现代农业的。

  丰都县名山街道古家店村也有类似情况。古家店村村民原有3200多人,已转户1200多人。最近3年村里发展起了蔬菜、瓜果种植大户50多户,平均流转土地面积超过100亩,不少流转的土地都来自于转户农民。“像丰都这样的三峡库区县农业县,土地资源有限,人均耕地只有1亩多。人口大规模转移进城,其实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农业,创造了很大的空间。”村主任古明华说。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