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茶叶产业发展规划(2014—2020年)
为全面提升我省茶叶产业发展水平,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概况。
茶叶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作物,具有独特的营养与保健功能。我省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从南方引进茶树进行试验种植,60年代末70年代初获得引种试种成功,并进入推广阶段。90年代后尤其2000年以来,逐步进入了面积扩大、产量增长、品质提升、效益增加的发展新时期。茶叶生产基本形成了鲁东南沿海、鲁中南山区和胶东半岛三大茶叶产区,全省10个市的40个茶叶生产县(市、区)基本分布在三大区域,呈现出较明显的区域优势,山东已成为全国纬度最高、面积最大的北方优质茶产区。2012年,全省茶园面积31.1万亩,茶叶产量1.3万吨,分别比1990年增加了15.8倍和19.3倍;干毛茶总产值达到20多亿元,茶园亩均产值接近6500元,比全国茶叶亩均产值2664元高144%。在茶叶主产区,茶叶产业已成为当地政府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态条件,山东茶叶具有“叶片肥厚、耐冲泡、内质好、滋味浓、香气高”等突出特点,“日照绿茶”、“崂山绿茶”和“泰山女儿茶”等产品已成为市场知名度较高的地方名茶。“雪青”、“日照绿茶”、“万里江”、“崂池”和“怡明”等5个茶叶品牌荣获中国驰名商标,“浮来青”、“御青”、“灵岩”、“五岳独尊”等16个茶叶品牌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崂山绿茶”、“日照绿茶”、“泰山绿茶”、“诸城绿茶”、“长清茶”等12个主产茶区通过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茶园面积的扩大和产量的提高,带动了茶叶加工业的发展。全省现有茶叶加工企业10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一千万的企业有20余家。
(二)发展潜力。
1.消费潜力。一是国际市场需求量增加。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全球对茶叶的认知度不断提高,茶叶正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全球茶叶产销长期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尤其是绿茶、红茶销量不断增长,正在成为世界茶饮料的主导产品。根据国际茶叶委员会的报告数据显示,自2002年以来,世界茶叶产量和消费量持续增长,至2011年,产量和消费量分别达到421.7万吨和400多万吨,增幅分别为36.7%和33.7%。我国是世界第二大茶叶出口国,2012年出口茶叶31.4万吨,金额达到10.4亿美元,均创历史新高。我国绿茶在国际市场上优势明显,近十年绿茶出口量年均增长4%左右、出口额年均增长12%以上。二是国内市场消费潜力巨大。我国虽然是世界茶叶生产源头和第一大产茶国,但人均年消费茶叶仅为0.84公斤,而西方发达国家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公斤以上。随着我国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茶叶市场尤其是省内需求将有较快增长。按照全国平均水平计算,全省茶叶年消费量在8万吨左右,而目前我省茶叶年产量仅为1万多吨,仅占消费需求的16%,远远不能满足省内消费者的需求。随着我省经济发展水平和消费者对茶叶认识的提高,我省茶叶消费必将呈刚性增长态势。
2.生产潜力。一是发展空间大。山东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山东茶叶产区位于北纬34度53分—37度49分、东经116度42分—122度42分之间,区域内年平均气温11—14℃,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毫米,平均光照时数为2300—2890小时,较适宜茶叶生产。根据有关调研资料和适种区茶业发展规划,目前适宜茶树种植面积在100万亩以上,种植发展空间较大。二是增产空间大。目前全省茶园平均亩产量42.7公斤,仅为全国茶园平均亩产量的81%,随着茶园基础设施的改善、茶树优良品种和先进茶园管理技术的推广,在3—5年内我省茶园平均亩产可提高到55公斤,增产空间较大。三是综合效益高。山东茶品质独特、文化内涵丰富、丰产年限长,综合效益高。此外,茶树是多年生常绿植物,具有良好的水土保持、绿化环境、净化大气的功能,属于典型的生态农业。发展茶叶产业符合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保增收的要求。
(三)发展优势。
1.茶叶内在品质佳。经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等单位化验分析,我省生产的茶叶鲜叶主要化学成分大都高于南方,其中黄酮、儿茶素、氨基酸含量明显高于同类南方茶叶,硒含量达到了农业部颁布的富硒茶标准中规定的含量,为天然富硒茶。
2.茶叶产业效益较高。我省茶叶种植效益一直位居全国前列,据调查统计,茶农年鲜叶收入每亩可达5000—10000元,高的达20000元以上。近几年,山东早春优质绿茶每斤售价2000—3000元,以夏季原料加工的红茶每斤售价300—1200元。由于茶叶的比较效益较高,日照、青岛、泰安等地纷纷出台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将其作为一项重要的地方特色产业来发展。
3.科研体系较为健全。山东农业大学和青岛农业大学均设有茶学系,年培养茶学专业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近百人;全省有5家省、市茶叶科研机构,科研人员达到50多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40多人。国家茶叶产业技术体系日照综合试验站在茶树越冬、设施栽培、无公害茶园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被评定为山东省茶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省联合陕西、河南两省的相关单位成立了北方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起良好的科技创新平台。各重点产茶市、县也基本建立了技术推广机构,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茶叶技术推广体系。
4.茶文化底蕴深厚。山东茶文化最早可追溯至唐宋时期,山东是古代茶树生长北限。据唐代封演《封氏闻见录》记载,中国茶道兴于泰山灵岩寺。据现代考证,最晚在金代山东就有茶树生长的记载,元、明时期,昆嵛山地区还曾设有管理茶叶生产的“茶场提举”。可以说,“灵岩佛家茶文化”、“崂山和昆嵛山道家茶文化”、“泰山女儿茶文化”、“南茶北引茶文化”等独特的齐鲁茶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我省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齐鲁茶文化已渗透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济南茶博会、日照绿茶节、崂山茶文化节等地方茶事活动,增强了茶文化内涵,提升了山东茶叶品牌影响力。
(四)制约因素。
1.对茶叶发展认识不足。多年来,全省未对茶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没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和思路,缺乏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环节薄弱,茶叶产业基本上处于自发、无序发展状态。
2.茶叶生产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较低。大部分茶园水电路渠、越冬防护、排水灌溉、生产装备等基础设施较差,防灾抗灾能力较弱。全省标准化示范园仅有12家,茶园面积不足2000亩;无性系良种比例不到10%,远低于全国43%的平均水平。茶叶加工厂虽然数量较多,但普遍规模较小,设备老旧、带动力偏弱。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仅有7家,不足全部茶叶加工企业的1%,规模化程度较低。
3.种苗基地建设滞后。全省尚未建立茶树良种苗木繁育体系,影响茶树无性系良种推广进度。茶农多数采用原始落后的茶树种子直播建园,致使茶树生长差异大,园相整齐度低,茶叶质量参差不齐,无法满足加工高档茶的优质原料需求。
4.科研及推广能力较弱。我省茶叶科研机构长期缺少专项科研经费,缺少较高层次的科研人才,实验室装备及综合研究手段相对滞后,研究水平相对较低;基层技术推广网络不健全,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服务手段也相对落后,管理技术推广不到位,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紧紧围绕增加茶农收入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强化政策支持,扩大产业规模,加强基础建设,推广关键技术,优化产业结构,推进精深加工,努力实现我省茶叶产业跨越式发展。
(二)基本原则。
1.因地制宜、集聚发展。根据茶产区的生态环境、品种资源、种植、加工技术等条件,因地制宜调整优化生产布局,转变生产方式,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发挥规模优势。
2.市场驱动、统筹发展。统筹考虑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因素,根据市场需求和消费特点,改进加工设备和技术,突出特色品牌,增加品种类型,满足不同消费群体需求,把产业建立在有效消费的基础上,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市场动力。
3.科技支撑、持续发展。引导产学研联合攻关,提高茶叶科技创新能力,集成推广一批实用、高效的新技术新成果,为茶树栽培、茶叶加工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实现产业的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采摘面积40万亩,分别比2012年增长60%和85%;无性系良种覆盖率达到30%以上,“三品”认证茶园面积达到60%以上;茶叶产量3万吨,干毛茶总产值60亿元,分别比2012年增长130%和200%;主产区茶农亩均增收1000元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建立完善茶树良种繁育体系。实行外引与自繁自育相结合,加强对当地抗逆性强茶树种质资源的筛选、收集和保存,加大外地优良茶树品种的引进力度。一是建设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依托有关科研单位,在青岛、日照、泰安建设3处茶树种质资源保存圃,加强当地茶树抗寒良种的筛选、收集和保存,适当引进外地优良茶树品种,加强试验示范,扩大资源储备,为我省茶树良种繁育奠定基础。二是建设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依托技术优势突出、设施条件完备的教学科研及推广单位和龙头企业,在日照市建设1处省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在青岛、临沂、泰安各建1处市级茶树良种苗木繁育基地。注重提高苗木繁育基地的建设水平,完善基础设施、实验设备、苗木分级、包装、储运等先进的配套设施。力争2020年形成年产3000—4000万株优质苗木的生产规模,较好满足我省茶园发展的需求。
(二)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在日照、临沂、青岛、泰安等主产区创建8个成方连片面积1000亩以上国家级茶叶标准示范区;在日照市岚山区、日照市东港区、五莲、莒县、莒南、沂水、临沭、青岛市黄岛区、青岛市崂山区、即墨、乳山、荣成、海阳、诸城、泰安市泰山区、泰安市岱岳区、肥城、新泰、济南市长清区、淄博市博山区等茶叶生产基地县(市、区),每县(市、区)建设3个左右面积200亩以上的省级优质高效生态示范园。以创建优质高效示范园区为契机,集成推广关键技术,积极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单产;大力推广绿色防控技术,积极推广杀虫灯、色诱板等非化学防控技术,推行科学施药,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种植环节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风险,提高茶叶产品质量。力争示范园区的茶园全部达到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要求,其中50%以上的茶园达到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标准。
(三)加快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在日照、青岛、临沂等主产区,重点推行老茶园更新改建和低产低效茶园改造升级示范园建设。一是更新改建老茶园。根据茶园的树龄老化状况,采取伐老植新等方式,对种植25年以上的老龄低效茶园进行更新改建,每市建设50亩以上的更新改建示范园10个,带动全省约4万亩老龄茶园更新。二是改造低产低效茶园。通过树冠更新、土壤改良、肥水调控、越冬防护等配套技术的应用,每市建设100个面积在80亩以上的低产低效茶园改造示范园,带动全省近10万亩低产低效茶园的改造升级。在茶园更新改造过程中,加大优良品种推广力度,大力推广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茶园铺草等综合配套技术,改善茶园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持续增加生产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