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种粮"引发代表热议 农业生产模式亟待创新

2014年03月10日 10:16   来源:华龙网   

  “即使农民得到中央的种粮补贴,用最优质的种子,但是每亩地的收入依然比不上他们出去打工的收入。”3月7日,全国人大代表、市农科院院长唐洪军抛出的“谁来种粮”这个话题,打开了代表们的话匣子。

  唐洪军说,由于我市地处山区,可以机械化耕作的大面积良田不多,因此土地撂荒现象较为突出。

  “我是来自基层农村的代表,当前农业政策已经很好了,不仅免农业税,国家还给种粮补贴,同时对粮食实行保护价收购。但是,农民就是不愿种地。”来自我市黔江区的全国人大代表、天禹人农业发展股份合作社理事长张楀说。

  张楀表示,国家一直强调,粮食生产是稳定的基础,要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但是土地撂荒的现象又从另一方面减少了用于生产的土地量。这在现实中是一个很矛盾的现象,究竟该怎么解决?

  全国人大代表、巴南区委书记李建春接过话头说,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解决农业生产模式的创新。他把农业生产的效益分为产品效益和生态效益——为解决产品效益而生产的是传统农业,为生态效益和产品效益相结合的农业生产,就是观光农业。此外,还可以因地制宜地发展高附加值的特色农产品种植。

  现场代表立即展开了讨论,不少代表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有的为粮食生产担忧,有的出主意。

  “当前农业生产必须兼顾生态和产品效益。”李建春说,否则农业的附加值过低,农民就没有种粮积极性。

  李建春介绍,巴南区已经规划一部分农业区作为观光农业发展区,为都市发展服务。他建议无论是哪个区县,都应该因地制宜规划出高品质的生态、观光农业区域,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

  但是李建春又提出,由于农村土地是流转土地,仅有租赁使用权,这使得城市资本下乡后所修建筑,使用的不是城镇建设用地,形不成资本。

  “目前在这方面,国家的土地政策还没有放开的打算。”现场听取代表审议的中央部委工作人员答复,同时表示可以把代表们的意见转达给相关部委考虑。 (记者 杨冰)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