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首成安徽土地流转第一市 70.3%耕地已流转

2014年04月23日 09:35   来源:安徽商报   

  樊万春是界首市顾集镇的一名村干部,同时也是土地流入大户。2013年,樊万春与63户农户签订了土地流转合同,租赁下288亩土地种植玉米和树苗,期限3年,“租金”则是每亩地每年800斤小麦。樊万春只是村干部积极参与土地流转的一个普通代表,初步统计,目前界首市流转土地50亩以上的村干部达534人,占全市村干部的71%,规模流转土地达9万亩。截至2013年底,界首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40.8万亩,成为我省土地流转“第一市”。

  70.3%耕地已流转

  界首市的土地流转有个“115”工程,就是村书记、村主任每人带头流转100亩,村两委成员每人流转50亩。村组干部的引领示范作用推动了土地流转进程加速,以该市田营镇为例,至2013年底其下辖的5个村全部开展了土地流转,有1206户,16857亩土地,其中连片流转50亩以上1000亩以下36处,合计8274亩;连片流转1000亩以上3处,合计4384亩,全镇规模化种植农户达到67家。

  目前全市流转千亩以上的经营大户有10户,百亩以上的则有700多户。参与流转的主体既有经验丰富的种植大户,示范带头的村干部,还有一些龙头企业,参与到规模土地的招投标的环节。截至2013年底,界首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到了40.8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0.3%,远高于全省同期28.7%的平均水平,当之无愧地成为安徽土地流转“第一市”。

  农业生产“工业化”

  界首市拥有耕地58.1万亩,但农业人口却有63万,人均不足八分地。土地分散必然造成项目分散,农业新技术推广难,政府对农业投入很多,但收效有限,农民增收困难。土地流转带来的土地连片经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问题。用界首市委书记刘玉建的话来说,土地流转的目的是用工业意识来谋划农业生产,“土地流转只是开始,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在此基础上,推进思想观念的转变、生产和产出水平的提高,最终实现农业的市场化”。

  界首市新马集镇王俄村近两年在土地流转后,开始规模种植中药材。群众把土地承包给大户后,每亩可获得租金800~1000元,同时,有了较多时间外出务工,或来到种植大户承包地里干活,每月可收入1000多元。而种植大户通过种植白术等中药材,亩均效益超过5000元。2013年,界首农民人均纯收入8384元,增长14.2%。甚至林业部门也从土地流转中获得了“收益”。 2013年界首市围绕森林增长工程建设,以土地流转大户为依托,在打造特色林业建设的同时,开始发展林业一镇一品,当年即通过土地流转就完成了造林整地6500余亩。

  多面探索促土地流转

  不管是种中药材还是种树,前提是粮食生产的稳定。事实上,农业生产工业化后,效率提高不只给农民带来了增收,也保障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目前,界首农机化水平达86%,超过全省22个百分点。 2013年,界首市实现了小麦、玉米单产均超千斤的目标,成为安徽省首个吨粮县(市),粮食生产实现了“九连增、十连丰”。

  为了实现土地流转带来的规模化经营,界首市作出了不少探索。除了灵活运用转包、租赁、反租倒包、互换等传统的形式外,探索出土地托管、入股等规模经营形式,拓宽土地流转新渠道。 《界首市创新金融服务化解经营风险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工作实施方案》则是金融支持土地流转的探索,《方案》探索通过财政补贴部分保费,适当提高保险金额,实行保单质押,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主体取得贷款,实行“银企直通”,财政再适当贴息的融资模式,从而为规模经营主体解决贷款难、自然风险大的问题。

  或成全省流转试验田

  不过,界首市自己对70.3%这个数字反思多过自豪,“70.3%的流转率是不是适中,究竟一个地区流转率要达到多少?对这个问题我们也正在研究。”界首市市长李磊表示。“土地流转必须根据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特点区别对待,坚持适度规模,要符合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城市对农业转移劳动力的吸纳能力。”省农委副巡视员胡桂芳说。

  界首市是安徽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级市,平原地区适宜规模化经营;工商业发展较快,本地务工人员占劳动力20%以上;界首人有外出经商传统,常年外出务工经商人员占劳动力比例达40%以上,导致农民惜地心理不重、流转愿望较强等等。正是基于以上这些条件,界首市的流转率成为安徽第一才水到渠成。

  胡桂芳提出,“希望界首能够成为省委省政府的试验田,研究好各种土地流转模式的利弊,做到风险最小,效益最大,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水平,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这意味着作为土地流转安徽“第一市”,界首市将挑起更重的担子。(吴明华、陈卫华)(感谢《决策》杂志提供支持)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