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心理专家开出“药方” 治疗拖延症、强迫症等

2014年08月21日 11:34   来源:大河网   

  你知道吗?除了抑郁症,拖延症、强迫症、焦虑症、躁狂症等许多心理问题也在折磨着身边的你我他。这些心理问题有何症状?该如何治疗、排解?来看看专家开出的“药方”。

  拖延症

  去年的任务 今年还没开始做

  时间都去哪儿了?对于拖延症患者而言,可能性有很多。

  晚上不睡,早上不起;有别的事可做,就绝不做正事;事情不拖到最后一刻绝不动手……类似的症状,23岁的张波几乎占全了。作为“拖延大神”, 他陷入了“拖延怪圈”。比如去年,领导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起草一份计划书,接到任务时他满口答应,并且筹划着“这次我要早点开始”。

  一个月过去了,由于同事不配合,张波还在外围工作打转,“我得马上开始。”张波催促自己。可是耽搁着,就变成了“我不开始又怎样呢”。一年后,领导再次想起这个策划时,张波的拖延症再次发作。

  专家支招

  立即开始行动

  河南省心理健康研究所副所长赵悦玲说,拖延症是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按照“积极心理学”的观点,拖延症是一种自我保护,用于对抗内心的恐惧。

  这种恐惧包括对失败的不安,有时还带有“给自己找台阶下”的意思。比如,你用一只手打篮球,最终没有赢得对方,就可以自我安慰“我只是没用上另一只手而已”。因而拖延症患者大多是“思想巨人、行动矮人”,在行动最开始与理想状态不匹配时,他们就会自我否定。

  想要改变拖延症,最重要的就是去接受它,摘掉“我有拖延症”标签,并立即开始行动。

  强迫症

  走路时遇上人 总要绕个小半圈

  张先生有个这样的怪毛病:经过别人身边的时候要保持1米左右的距离,绕个小半圈才行。如果非要他近距离从别人身边走过,他内心就会极度痛苦。为啥要这样做呢?张先生认为每个人呼吸出来的东西或多或少都带有细菌,离得太近就会被感染上。

  在单位如此,在家里也是如此。张先生虽已结婚生子,但在“犯病”期间依然会单独居住、单独吃饭,与家人保持一定距离。张先生说自己也很痛苦,“我也知道细菌感染没那么容易,根本没必要这样做,但是如果不这样做,我就特别难受,什么都干不了。”

  专家支招

  药物加行为疗法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心理科主任霍军说,张先生是典型的强迫症。强迫症患者通常明知道这样做没必要,但是却控制不住自己。强迫症最好的治疗办法是药物加行为疗法。行为疗法上,可采用系统脱敏疗法。比如一个人非常怕脏,就把他放到一个非常脏的地方,开始他会非常痛苦,随后会慢慢适应。

  有的人锁了门后非要再看一下,有的人刷牙要数到偶数……霍军说,这些都算不上强迫症。只要不影响正常的工作、生活就没问题,也不需要治疗。

  焦虑症

  上个厕所都要刷微信、微博

  王玉是一家IT公司普通职员,每天发微博至少10条以上,否则就感到焦虑,做什么事都心不在焉。

  她说,自己总是下意识地去看微信、微博,期待刷新页面的那一刻,即使上厕所也要看一下。

  在办公室和家里,坐在电脑前一定会打开微博页面;上下班和出差路上,就用手机上微博,拍下照片立即上传;每天醒来,就在想今天微博该和博友讨论什么;晚上躺在床上刷着微博睡着了,还会两三个小时醒一次去刷新页面。

  专家支招

  吃好睡好多运动

  赵悦玲说,焦虑症与拖延症是双生姐妹,都是人心理状态的一种。

  焦虑症的症状有失眠、心慌、出汗、焦躁、四肢发麻等。短时间内出现这样的症状没有影响,但是如果焦虑症状超过一个月,那就需要注意了;如果超过3个月,最好去看心理医生。

  一般来说,缓解焦虑症状最好的办法是吃好、睡好、多运动。尤其是运动后,肾上腺素能够分泌大量快乐因子,身体忙碌,思考停止,正能量被调动起来了,焦虑症状会有所减轻。

  躁狂症

  学习成绩下滑 情绪却异常兴奋

  小文(化名)今年18岁,从小文静懂事,但是自从考上重点高中后,在众多尖子生中,她的成绩一下由原来的前几名降到几十名,备受打击。

  小文的父母说:“由于她是住校,我们也没在意她有什么变化,只是近段时间感觉原来不爱说话的女儿性格越来越开朗了,说起话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见到人都会主动打招呼,经常对我说她现在特别聪明,情绪异常兴奋。”

  “一会儿要这,一会儿要那,挥霍无度,不给她买她就蛮不讲理,又哭又闹。”父母很震惊,这还是那个勤俭节约、懂事听话的乖女儿吗?

  专家支招

  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

  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相关专家称,小文可能是患上了躁狂症。躁狂症的突出表现为:情绪高涨,心境愉快,自我感觉非常好,漫无边际地无端喜悦,动作增多,情绪异常兴奋,东拉西扯。生活上大手大脚,任意挥霍,食欲增加,睡眠减少但并不感到疲乏,白天精力异常充沛,思维敏捷,非常自负,常感到自己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得了躁狂症并不可怕,只要能及时诊断,通过系统的药物治疗配合心理治疗,通常愈后良好,病人很快就能走向正常的生活轨道。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