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门"阻碍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2014年11月24日 09:0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编者:日前,甘肃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联合开展了对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玻璃门”“弹簧门”“旋转门”(简称“三门”)问题的调研,组成了4个联合调研组,先后赴兰州、酒泉、庆阳、临夏等8个市(州)进行实地调研,召开政府职能部门座谈会、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座谈会8次,走访非公有制企业70多家,发放调查问卷统计450份,对影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三门”问题进行了深入调研。

  2013年,甘肃省实现生产总值626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经济总量2507.2亿元,占全省生产总值的40%,比2012年提高1.1个百分点,是近5年来增长最快的一年。2013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6407.2亿元,私营企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20.17亿元,同比增长48.77%。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认识到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总量少、规模小,层次低、结构差的实际,还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市场准入不公、办事周期长、效率低、收费高、融资难,对企业审核多、服务少等问题。时常遭遇看得到、进不去的“玻璃门”,表面迎进去、实际推出来的“旋转门”,看似能进、但总是碰壁的“弹簧门”,这“三重门”已成为制约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因。

  政策措施兑现难

  部分政策的制定过于原则,可操作性不强,缺乏考核监督、细化量化、问责机制等手段,落实中“打折扣”和“空转”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在此次调研中,有60%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认为政府出台的鼓励扶持政策落实不到位,尤其对财税、金融、土地政策落实情况的满意度最低。

  审批手续繁琐

  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下放和取消了一批行政审批事项,但是还有相当一批行政审批事项要到省级以上政府部门审核报批。特别是土地政策上,审批权集中在省级,审批难度增大,报批手续时限长。大多政务大厅缺乏审批授权,作用只是一个接件窗口,形同虚设,其实质是多设了一道关卡。

  融资瓶颈难破解

  据对以甘肃省部分规模以上的非公有制企业资金来源的调查显示,自身积累、向银行贷款、民间借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股份等5种融资方式分别占企业总数的86%、77%、52.9%、3.5%和11.4%,银行信贷方式目前仍是非公有制企业的首选。但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限制多、审查严、要求高、手续繁、贷款利率高、贷款周期短,造成了非公有制企业贷款难、担保难、民间融资渠道难。

  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滞后、活力不足,是制约甘肃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要消除甘肃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的隐性壁垒和“三门”现象,必须深化改革,摒弃局部和部门狭隘利益,从体制和机制上真正消除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各种束缚和障碍。一要完善措施,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要对现行政策与部门行政规章矛盾问题要有明确的规定和具体的办法,强力推进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制定支持民间投资项目的落实。

  二是提高效能,构建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服务平台。要设立专门的机构负责与省内非公有制经济之间信息平台的建设工作,让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困难、愿望能直接得到反映,及时得到解决;要定事项、定责任、定时间、定结果,对各职能部门进行考核,对落实不到位的进行问责。

  三是拓宽渠道,破解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融资难题。要发展各类金融服务机构,倡导开展融资租赁、公司理财和账户托管等综合服务业务。建立企业上市培育机制,扶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挂牌上市,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发行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和集合债券等方式依法募集资金。

  四是深化改革,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要积极推动垄断行业的市场化改革和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要向民间资本推出一批含金量高、企业急需、有利于加快转型升级的项目,鼓励和支持民间投资主体通过整合联盟和引入现代管理机制做大做强,提高“破门”能力。

(责任编辑:杨默)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