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灌滴灌”替代“漫灌” 定向激活造血功能
经济稳增长告别“砸钱提速”(热点聚焦)
本报记者 罗兰
年终岁末,中国经济在减速换档中又艰难走过一年。面对新常态,管理层告别“砸钱提速”的旧方式,采取了“定向调控”、简政放权、改革创新的新思路来实现经济稳增长。专家指出,未来需要不断深化体制改革,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动力,达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定向投入调结构
面对经济下行,中央政府没有重蹈放水货币刺激经济的老办法,而是在保持稳健货币政策的同时,实行定向微调,促进结构优化,为经济转型升级服务。李克强总理表示,中国经济运行能够实现总体平稳,一个重要的经验是在区间调控下实施了定向调控,这也是一种结构性调控。
专家指出,当前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增质提效,简单的大规模刺激政策已经过时,通过改善资本、劳动力、生产资料、制度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激活经济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经济潜在增长率才是正道。
为实现上述目标,被喻为“喷灌”与“滴灌”的定向调控今年频频发力,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力度进行棚户区改造与保障房建设;加大高铁建设力度;加大力度进行小微企业减税,以及全国范围内的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在货币政策方面,两次针对特定金融机构的定向降准以支持三农领域和小微企业;定向降息措施,例如降低金融机构正回购利率;央行给国开行提供了1万亿元的再贷款,主要用于棚户区改造;央行推出了一系列新工具,例如补充抵押贷款(PSL)与中期信贷便利(MLF)等。
业内人士评价,这些定向调控措施一方面补强了经济结构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另一方面,抑制了过热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转变。
改革创新释红利
目前,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成绩,表现在经济结构继续优化,就业与居民收入增长较快,消费热点继续保持热度,化解产能过剩和节能减排取得积极进展,专家指出,这与政府简政放权、给企业减负和开放创新的改革措施分不开。
今年以来,政府继续大刀阔斧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简政放权,探索规范负面清单管理模式,以有效规范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过多染指市场。同时,进行财税改革和价格改革,为企业减负。
“未来创新红利有技术和制度创新。技术创新包括引进国际资本和先进的技术、管理和经验等,同时,建立自主创新机制,提升自主创新的动力和能力。”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对本报记者说,
对于体制创新,李克强表示,按照“法无授权不可为”、“法无禁止皆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的原则,拿出“权力清单”,讲清政府应该干什么;给出“负面清单”,指明企业不能做什么;理出“责任清单”,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严惩假冒伪劣行为。通过激发市场和社会活力,让每个有创业意愿的人都拥有创业空间,在中国大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热潮。
发挥投资“撬杠”作用
在挖掘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同时,发挥投资的“撬杠”作用在当今依然不可或缺。“尽管有疑义,但不可否认,投资仍是当前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支撑。”国务院研究室司长向东表示。专家认为,为了稳增长,增加投资是非常有必要的,关键是要把握好资金的投向。
今年国家推出了大量投资举措,首先是加大棚改工作力度,其次是铁路建设和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快推进。再者为支持“三农”和小微企业的发展,两次定向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将这些资金主要用于实体经济,支持小微企业、农业、服务业发展。
不同于以往大面积铺摊子的做法,新常态下进行的投资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以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财政部财科所研究员贾康将这种新型投资比喻为“聪明投资”。
“以增加有效供给的选择性‘聪明投资’,着眼于和发力于‘补短板、挖潜能、转主体、增活力、提效率、可持续’,促进稳增长、促改革、优结构、护生态、惠民生。其核心内容是充分利用我国可用、可观、可贵的选择性投资空间,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理念,从解放生产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出发,以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改善生态民生、实现可持续发展为落脚点,争取使‘新常态’对接一个尽可能长的‘中高速’而‘质量升级’的增长平台期。”贾康说。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