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宜游宜食 渭南向着现代中心城市疾步迈进

2015年01月12日 13:24   来源:陕西日报   

  如果近几年你不曾去过渭南,那么今天的渭南一定让你难辨东西,惊喜不断。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今的渭南已经成长为一座横跨渭河两岸、高楼鳞次栉比、道路四通八达,水绿掩映,宜居宜游宜食的现代化中心城市。

  众所周知,渭南虽然处在关中平原最宽阔地带,人口也达560万,但由于三门峡库区的原因,渭南的发展几乎停滞了半个世纪,工业无布局,城建不能搞,及至新世纪之初,渭南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变化。

  得益于陕西对渭河的全面治理,也得益于渭南的决策者以智慧之手抓住这迟来的难得机遇,破除障碍,更换思路,变“背河发展”为“融河”发展,跨河发展,科学规划,精密布局,三桥飞架南北,眼界海阔天空。开阔了的眼界使渭南市委、市政府制定出了向着现代中心城市挺进的远景目标,并借助于“关天经济区”、“陕甘宁革命老区”、“晋陕豫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个国家级经济区的叠加城市优势。

  从此,早就铆足了劲的渭南人开始了大变迁的奋斗。他们拉大城市框架,提升城市品位,深化城市内涵,使渭南的城市面貌“年年都变样,五年大变样”。也就是在这几年间,他们持续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六纵十二横”的道路布局,打通了十条“断头路”。对渭南的东大门和北大门进行了大手笔的综合改造提升,新建了滨河大道、渭河大街、建渭大道等十二条城市主干道,并对43条城区主次干道进行大修、管网雨污分流和慢行系统的改善。由此改变了几十年“东西不畅、南北不通”的局面。同时把供热、供水、供气作为城市的三大“生命线”工程,推进供水管网建设,实施强弱电入地工程和人行道升级改造工程。使天然气用户达8万户,煤改气供热达240万平方米,城区住宅面积从686万平方米增长到1386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从26平方米增加到33平方米。渭南市住建局副局长王耀利感慨地说:“原来没有几座像样高楼的渭南,如今高楼林立,已达300多幢。”

  在城市建设中,渭南市立足市民关心啥需要啥就建啥。在民生优先的指导下,市委和市政府仍然在陈旧的老房子里办公,但他们却建起全省一流的公寓式义务教育学校,整合了规模庞大的职教园区,建起了西部一流的中心医院和全国少见的包含所有赛事项目的市级体育中心,还有歌剧院、文化艺术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博物馆等等系列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记者在采访中看到,渭南最好的地段,最美的建筑,最美的风景,都是民生工程、公益工程。

  “推窗见绿,出户入园”,是渭南一开始就有的构想,为此,他们的建设一直致力于生态城市和宜居城市的目标,全力打造绿色渭南、关中水乡的生态景观。他们将水患千年的尤河改造成了水上景观公园,水幕电影、音乐喷泉、小桥流水,垂柳摇曳,加上岸边一字排开的十座东府小吃楼,使这里已经成为声名远扬的渭南名片,连许多西安人也神往而流连。

  “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瞄着江南水乡,渭南在建设中,见缝插绿、大片植绿、全民植绿、义务植绿,沿街180多个单位绿化了庭院,90多个单位拆掉围墙,让绿色走向社会,走进市民。在城东,3000亩生态公园像一道绿色的屏障美化着渭南,滋养着渭南。在渭河两岸,退耕植绿、退河滩变景观,建成了遍布河滩的湿地泡、旱地泡,引进了高原的格桑花,种植了千亩向日葵、万亩油菜园,南岸大堤上的万米樱花长廊也正在蓄势待发中。现在的渭南,城市绿地面积已达两万多亩,绿化覆盖率37.48%,人均公共绿地12.17平方米,位列全省第一。

  与城市的迅猛发展相同步,城市的社会管理工作也紧跟其后,21项精细化管理覆盖到城市的方方面面,“最美渭南人”、“渭南标杆”等配套活动使城市的文明度不断提升,做文明市民已成为大多数人的言行自觉,对外形象持续向好。2013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达到3200万人次。

  已初具“关中水乡”风韵的渭南中心城正吸引着更多人的目光,凝聚起大发展的力量,分布在渭河两岸的高新区、经开区、卤阳湖、中心区、华县“五大组团”使渭南正从多年未变的农业城堡向着关中经济带上的工业大市、商贸大市和文化大市疾步迈进。她的超常发展也引领带动着全市其他十县区城市建设的持续跟进和经济社会的联动发展,7个重点示范镇和旅游名镇竞相跟进,使得秦东城市群百花争妍,各展风采。2013年,全市农民人均收入7500元,城镇居民人均收入27000元,这也是渭南连续6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2014年3月31日,国务院批复渭南建设晋陕豫黄河金三角人口超百万的现代中心城市,这表明,渭南的地位和发展已被纳入国家战略层面;也表明,渭南人民的热血和汗水得到了回报;更表明,渭南的未来及陕西东大门的未来将会更加美丽。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