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表委员热议如何改进走基层作风更好服务三农
细看2014年,全省各级党员领导干部有一个共同的状态——走基层。
省两会召开前夕,记者采访了几位关注三农问题的代表、委员,看他们对到农村“走基层”有什么见解。
□本报记者 张立东 陈松
带着环保意识“走基层”
1月25日,南充市嘉陵区政府一间办公室里,省人大代表、嘉陵区副区长、致公党南充市工委副主委黎萍在加班梳理自己的议案和建议。一年多来,她重点关注了农村场镇污染治理问题。“农村要发展,经济要上去,不能忽视绿色发展。”黎萍说。她正在完善的《关于加快推进农村场镇污染治理的建议》背后,是一年多来对全省30多个乡镇、200多个村子展开的走访调研。黎萍发现,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场镇特别是老旧场镇人口增加后,治污能力没能及时跟上,成为污染周边河沟进而污染大江大河的源头。如建立乡镇污水处理站,尽管省上有项目支持,但“涉及占用土地、管线建设,配套资金压力大,有些乡镇就放弃了项目申请。”黎萍说,这需要上下联动,在走基层中带着环保意识一起来解决,实现农村绿色发展。
省人大代表、凉山州农技站站长余世学也在关注农村环保问题。他准备在会上提出关于建立地膜回收补贴机制的建议。“地膜的利用提高了作物产量,但随之带来的回收问题值得关注。”余世学说,尽管目前也在回收,但由于成本高、利润低,很多地方甚至不回收,对环境造成了污染,农民意见大。对此,全国多地都建立了相应的地膜回收财政补贴机制,他呼吁在走基层中重视这个问题,增强环保理念,尽快调研建立相关补偿机制。
带着解决方案“回基层”
“走了基层,听了看了记了,是第一步,解决问题才是最终目的,要带着解决方案‘回基层’。”省政协委员、致公党绵阳市工委副主委、绵阳市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主任杨邦琼在调研中发现,像办理身份证、准生证、新农合等与群众利益相关的审批、服务事项,一些交通不便地方的群众甚至要赶长途车折腾一天才能办好一件。“特别是丘陵地区、山区农村,这成为一个共性问题。”杨邦琼建议,要加强完善服务群众构架和机制,充分整合农村(社区)资源,全面推进村(社区)便民服务室建设,通过民意代言、事务代办和诉求代理,帮助群众办理相关事项。“群众欢迎干部走基层,更盼着问题能解决。”省人大代表、达州市宣汉县龙泉土家族乡罗盘村党支部书记李永太有切身感受,罗盘村是典型的高山村,全村220户800多人散居在18.6平方公里的丘陵山区,一直以来,手机信号不好,有时接打一个电话需要跑上三四公里,“去年8月,在达州市委走基层活动中,我们反映了这个问题,两个多月后,新的信号基站建在了我们村,现在再也不愁手机没信号了。”李永太说,对这样有实效的“走基层”,群众竖起了大拇指。
原标题:带着问题“走基层”更要带着解决方案“回基层”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