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作安排
各位代表,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的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当前,中央坚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的一系列重大举措进一步落实,国家实施“珠江—西江经济带”规划,省大力促进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构建“广佛肇+清远、云浮” 新型大都市圈,佛山市对口帮扶工作深入推进,我市迎来的机遇前所未有。我们必须乘大势,抓机遇,奋发有为,全力开创改革发展新局面。
今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和市委五届六次全会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牢牢把握“跨越赶超、科学崛起”主题,坚持生态立市、产业兴市、特色美市、改革活市,狠抓招商、建城、改革,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进城市扩容提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实现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全面建设现代生态城市。
今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1.3%左右;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增长1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5%;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1.8%左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完成省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同时安排79项重点工程(项目),计划总投资1072.56亿元,年度计划投资188.39亿元。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做到方向不偏、科学谋划、突出重点、持续用力。着重抓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围绕“四新一特”产业,努力“招大、引强、选优”招商,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实体经济,实现产业兴市。
(一)加快发展现代工业。
突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云计算及信息服务产业。加快与华为公司合作建设云计算数据中心,以龙头项目带动云计算产业发展取得突破。规划建设“云谷”,把其建成电商区域性总部基地、大数据处理产业基地、信息服务及外包产业基地、数字媒资产业基地,打造华南领先乃至全国有名的云计算产业集聚地。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稳步推进三网融合,促进物联网研发和示范应用,提升软件服务、网络增值服务等信息服务能力。鼓励支持电子商务新业态发展,深入拓展网上商城、网上政务、电信增值等行业服务。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依托大华农、远大药业,吸引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培育生物育种产业,推广绿色农用生物产品,促进生物农业加快发展。坚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和新型环保建筑材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新能源,加快建设适应新形势发展的智能电网及运行体系。加快建设中小企业孵化器和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营造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优先培育壮大现代制造业。抓住省打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的重大机遇,制订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长期规划,推动我市融入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大力鼓励工业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创新,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营销、安装和售后服务等为一体的装备制造服务企业,推动我市装备制造业由粗放加工向精密制造和工艺创新转变。重点发展汽车零配件、环保设备、石材装备产业,加快形成一批数字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电机技术等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整合石材机械装备制造产业资源,深入推进石材机械产业标准化工作。推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提供支撑。
持续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实施工业转型升级攻坚战3年行动计划,重点培育一批龙头企业和更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大力推动新一轮企业技术改造,突出石材、水泥、不锈钢制品、硫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补链强链,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石材产业方面,推动产业链向文化创意、工程设计、精细化等方向发展,擦亮云浮石材世界级品牌。水泥产业方面,推动产业链从水泥熟料向水泥成品与水泥深加工延伸。不锈钢产业方面,引导不锈钢制品企业抱团发展,加强品牌培育,促进不锈钢制品向高端产品转型。硫化工产业方面,加快引进和研发先进生产技术,深度开发硫化工产品,不断提高附加值。继续加快华润西江发电厂、粤泷电厂扩能改造等电力项目建设,争取云浮电厂D厂获批上马,促进电力产业化发展。加大对重点大型骨干企业的培育和帮扶力度,继续推进“还珠工程”、企业成长工程,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年内重点帮扶一批高成长性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发展,着力培育100家规上工业企业、100家限上商贸企业。
(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积极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不断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12.48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全面启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规范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现代家庭农场、现代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重点建设5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力争年内新发展省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8家,新增“三品”认证20个。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深度开发健康食品生产加工业,把我市建设成全国生态农业发展的标杆城市和示范基地。深入推进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不断激发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加快云浮市省级新农村示范片项目建设。加快推进省农村普惠金融“八项行动”,积极推进涉农保险,探索建立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全面增强金融服务“三农”发展能力。推动南粤银行云浮市分行筹建和云城、云安、罗定、郁南农信社改制农商行工作,实现村镇银行和农业特色小额贷款公司在县域全覆盖。深入推进信用村、信用户建设,扎实开展信用示范村创建活动。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增强会展经济意识,充分发挥好中国·云浮国际石材产业城、云浮国际石材博览中心和石材长廊的效应。继续推进流通现代化,加快云浮新港物流园、珠钢星晖码头等物流园区建设。依托云浮新港优势,在云安区试点探索金融物流新模式。积极培育新兴消费热点,推进云浮产品广货网上行活动。支持规划建设罗定汽车贸易园区项目。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各类企业通过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确定和培育20家上市后备企业,推进温氏集团整体上市。鼓励发展审计评估、金融中介等中介服务业、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等产业。推进“万村千乡”市场体系建设,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互动发展。积极建设“全国智慧旅游试点市”,推动广东禅文化创意产业园、石艺文化旅游产业园和南江文化旅游产业园加快发展,开发富有云浮特色的健康服务产业和休闲度假产品,打造全国知名的健康产业高地、休闲养生目的地。
二、坚定不移构筑加快发展平台
加快推进战略性发展平台建设,明确主攻方向,打造新的发展引擎,对增强发展后劲、加快云浮发展促转型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加快西江新城建设。
西江新城是云浮新区的核心区,是我市未来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中心。我们要积极担当,不辱使命,坚定不移把新城谋划好、建设好、发展好。
加快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提升环境质量。重点抓好南广铁路交通枢纽、中央商务区、新城快线、东部快线、北湖启动区、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广东华立城市学院综合项目、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云浮学校、碧桂园国际学校、污水处理厂、11万伏和22万伏变电站,以及公办学校、医院、保障房和商业街、美食街等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东山、凤凰山森林公园以及水景中轴线的规划建设,提升新城的城市品位。
坚持产城融合提升集聚能力。推动云安的商贸金融、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居住、行政服务等功能加快向西江新城集中。充分发挥新城的生态和资源优势,引进一批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税收效益好、无污染的高新技术项目,以及商贸物流、教育学校、休闲旅游、健康养生、体育运动等城市产业项目。不断优化融资结构,创新投融资方式,为新城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资金保障。大力推进新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增强人民群众对云浮新城的认同感、支持度。
(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明确各重点园区和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和产业重点,加快形成主导产业。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都杨片区及思劳片区要在产业质量和发展效益上有新突破;六都片区、双东片区、都城片区要争取尽快纳入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工业园产业集聚地;佛山顺德(云浮新兴新成)产业转移工业园要在扩能增效上有所突破。中意(云浮)产业园要进一步完善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制定投资优惠办法,落实项目建设用地,努力吸引意大利和其它地区的优势产业项目转移至园区发展。力争今年全市重点产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600亿元、工业增加值150亿元。其中,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00亿元,占全市比重40%。
(三)加快合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佛山对口帮扶的有利契机,加强产业合作,有针对性地引入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深化两地在农业、金融、科技、人才、文化、旅游、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合作,启动和实施两市教育、卫生千人互派和名校、名医院交流合作计划,实现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在《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实施中寻求对外交流合作新突破,大力推动新兴、罗定、郁南与周边地区的经贸合作与交流。完善网络招商信息平台建设,升级“云浮招商网”,推进招商引资深度开展。积极采取灵活务实的招商方式,举办行业展会和有针对性的小型对接会,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提高招商引资实效。健全大项目跟踪台账制度,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落地率。
(四)加快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投融资机制创新,激发发展潜力。建设科技金融服务中心,搭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支持和引导科技产业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和信贷融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互联网、物联网的平台作用,拓展石材网上推广和交易力度。发挥国家石材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作用,不断提升石材产品质量。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一批功能齐备的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加快企业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工程中心等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培育和壮大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年内3至5家获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大云浮高新区孵化器建设力度,引导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开展自主创新。设立政府引导资金,推动政银企合作,试点开展“助保贷”业务,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