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工作安排
2015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改革发展任务艰巨繁重的一年。按照市委部署,做好今年政府工作要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经济工作会议部署,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工作主基调,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全面加强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持续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
2015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左右,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65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口径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进一步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进一步减少。我们要突破思维定势、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奋力完成今年发展目标和“十二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同时编制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重点抓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以稳中求进、统筹发展为基调,努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坚持同步提升经济规模总量和质量效益,更好发挥投资拉动增长的关键作用和消费拉动增长的基础作用,全面提升开放合作水平,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是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投资是经济发展的底盘,抓好投资不仅能做强发展支撑,还能更好地促进消费。要坚持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用好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等机遇,紧贴天府新区、“北改”、棚户区改造、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重点领域,抓紧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实施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做强发展支撑。着力优化投资结构,发挥好财政投资在基础设施、民生事业等方面的引导作用,不断提升产业投资比重,加强技术改造、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投资。全面增强社会投资活力,深化银企合作,健全以产业引导基金等方式为主的财政支持体系,积极开展PPP模式试点。实施重点项目760个以上、投资2100亿元以上。
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世界美食之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中国会展名城的品牌效应,大力挖掘旅游消费潜力,强化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动旅游与文化创意等产业融合发展,联合周边市州打造精品旅游景区、线路和产品,吸纳更多外部消费,加快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培育发展绿色消费、信息消费、文体消费、健康消费等消费热点,探索体验式消费等新型消费模式,促进个性化、多样化消费。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严格最低工资保障制度,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改善消费预期、提振消费信心。进一步优化城乡市场环境,健全城乡市场流通体系,严格市场监管,优化市场秩序,加大消费维权力度,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左右。
三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营造“林秀鸟自来”的投资环境,拓展对外开放空间,提升全球资源整合能力,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提高招商引资专业化水平,用好重大投资促进活动、高端会展等平台,引进更多核心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国内外知名企业,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0亿美元。推动高质量“走出去”,积极争创中国(成都)内陆自贸试验区,提升发展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开拓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推动成都产品、成都服务更广泛、更深入地走向世界。加强国际经贸合作,强化新川创新科技园、中法成都生态园等合作园区建设,依托“8+1”合作机制加强与芝加哥的商贸合作,积极争取中新政府间第三个合作项目。全面深化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地区的合作,完善成渝合作机制。强化“首位城市”作用,推进成都平原城市群协同发展。
二、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取向,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根基,是推动成都科学发展、领先发展的支撑。要推动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优化产业结构,做强主业,完善配套,拉长产业链,形成产业集群,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话语权。
一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编制实施成都制造2025发展纲要,抓紧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加快形成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率先发展信息安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页岩气、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等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石化等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北斗产业,推动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推进一汽大众四期、京东方扩能、英特尔骏马、南车成都产业基地、新筑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等项目加快建设,确保一汽丰田2.7L普拉多、航宇航空发动机生产基地等项目竣工投产,完成工业投资1300亿元以上。深入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微型企业扶持计划。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编制实施服务业2025发展规划,突出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科技服务、电子商务、养老健康服务等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加强要素市场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加强资本市场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推动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融资,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积极培育口岸经济和关税经济,争取设立青白江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开通更多国际客货直飞航线,推动“蓉欧快铁”稳定双向开行,提升国际货运能力。加快阿里巴巴中国智能骨干网、万达云中心、京东西南运营中心、中建企业商务网、中药材天地网等重大项目建设发展。加快移动、联通、电信IDC和曙光成都云计算中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会展、信息服务、软件和服务外包、文化创意、检验检测等现代服务业。推动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强化春熙路、骡马市、建设路、新南天地等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提升发展社区服务、农村服务等服务业。服务业增加值增长8.3%以上。
三是积极发展都市现代农业。深入推进“米袋子”“菜篮子”建设,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产量,确保关系民生的主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应。坚持用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水平,扎实抓好粮经产业新村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精品园、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积极发展现代种业、绿色有机农业、特色林业和精品养殖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打造更多农业“天府品牌”,让“天府粮”、“成都味”走进千家万户、走向全世界。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健全农产品流通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打造高素质职业农民队伍。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建设,实施骨干渠系节水改造工程,加快山丘地区水源工程建设,完善高标准农田水利设施综合配套,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按照“四化一驱动”改革要求,加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增强城市发展动力和活力。
一是着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下大力气推动民营经济大发展大繁荣,坚持非禁即入放宽民营经济发展领域。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和内贸流通体制改革,强化企业信用约束机制,落实中小微企业财税金融支持政策,激发社会创业与投资活力。加快推进国资国企改革,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资监管体制,强化市属国有企业分类管理,稳步推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推动更多国有企业公众化、证券化。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专项资金和预算绩效管理,稳步推进“营改增”扩大试点。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健全生态补偿制度,推进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加快建设节能量交易制度和交易平台,提高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
二是着力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加快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级试点,集成打造统筹城乡改革综合示范。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农业生产设施所有权、土地经营权登记颁证,实施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在所有乡镇建成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方式,进一步放活土地经营权。深入推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支持开发新型涉农金融产品,推动农村产权规范流转交易。坚持农地农用,杜绝利用农地流转进行非农建设。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外来人口积分落户办法,有序引导人口向中小城镇转移。
三是着力深化社会治理机制改革。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鼓励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治理,推动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以增强社区功能、减少社区负担为重点,深入推进基层治理机制改革,进一步厘清基层自治组织职能,建立社区公共服务准入制度,鼓励农村小型公共设施村民自建,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城乡社区自治能力。推进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支持社会组织依法加强自我约束、自我管理,鼓励发展志愿者队伍,更好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中的作用。加快推进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推广经济发达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果。深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四、以增强创新能力为核心,切实强化创新驱动发展
更多运用改革力量激发创新活力,聚集创新要素、汇聚创业力量,以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引领,努力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先行先试区,加快建设西部领先、国内一流的创新型城市。
一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深入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编制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支持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完善产业规划,优化空间布局,创新实施先行先试政策,打造创新驱动发展引擎;支持成都天府新区规划建设成都科学城;支持区(市)县开展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科技中小企业成长计划,支持大型企业建立联合研发中心。强化关键共性技术突破,完善重点产业技术路线图,力争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轨道交通等重点领域,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科技成果。支持企业加强标准研发,鼓励企业开展市场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建设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开工建设市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检测服务中心。
二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认真落实“成都十条”,强化校院地协同创新,支持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成果处置权、收益权和所有权改革,鼓励科技人才直接面向市场、直接进入产业体系和市场环节,支持科技人才创办领办企业。围绕主导优势产业发展,依托高校院所优质学科和专业,推动企校(院)政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创新产业园,促进更多科技成果在蓉转化。统筹规划高校院所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功能,推动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
三是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启动实施“创业天府”计划,大力培育大学生创业先锋,壮大创新创业队伍,让“知识青年”转化为新型产业力量,形成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局面。拓宽创业资本渠道,设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吸引国内外风投、创投机构聚集蓉城,支持创业和创新企业发展。深入实施成都人才计划,依托在蓉重点高校和国家级创新平台,引进更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深化“科创通”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大力发展创客空间、新型孵化器等创业载体,完善研发设计、技术交易、知识产权保护等科技服务,激活创新资源,增强创新发展的活力。
五、以再造产业成都为目标,加快建设成都天府新区
抓住天府新区成为国家级新区的机遇,以打造内陆开放经济高地、宜业宜商宜居城市、现代产业集聚区、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加快建设国际化现代新城。
一是完善规划加快建设。完善新区发展规划,优化新区城市功能、道路交通、产业布局和生态建设体系。坚持以国际视野建百年工程,加快新区起步区建设,重点抓好“一城一区一带”、新川创新科技园、“一路一带”国际合作园建设。加强新区骨干路网建设,加快“三纵一横”二期、“三横一纵”工程建设步伐,推进天保大道、兴隆湖环湖路等道路和地铁1号线3期加快建设,构建以天府新城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快速通道体系。健全区域协调推进机制,携手资阳、眉山片区联动发展、同步崛起。
二是加快现代产业集聚。高水平建设汽车产业功能区、空港经济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功能区、轨道交通产业园及新材料产业功能区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现代金融、总部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新区二三产业“两业并举”。加强统筹协调和要素保障,加快成都科学城、西部国际博览城等项目建设,确保保利国际等重大项目开工。强化招大引强,围绕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重点领域,签约落户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
三是着力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坚持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加快大源、中和等组团的商业、商务、交通和生活配套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和市政配套,加快新区学校、医院、变电站、消防站等公建配套和农民安置小区建设。提升新区生态环境质量,加快建设新区中央公园、天府新城污水处理厂,完成兴隆湖生态水环境综合治理、锦江生态带综合治理,打造滨水城市的靓丽景观。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