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1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5年1月20日在成都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成都市人民政府代理市长 唐良智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14年工作回顾
2014年,面对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我们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一系列重大部署和省委省政府“三大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总体战略和五大兴市战略,及时出台了稳增长二十二条措施,坚定信心、克难奋进、主动作为,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全市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增长8.8%左右;实现固定资产投资66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25亿元,增长1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00亿元,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66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478元,分别增长9%和11.5%。天府新区获批成为国家级新区。
一、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一是工业经济快速增长。预计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以上。重点产业快速发展,突出发展电子信息、汽车、石化、轨道交通等产业,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产业,电子信息、汽车、机械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2800亿元、1300亿元、1070亿元。重大项目加快建设,捷普生产基地、一汽铸造等重大项目建成投运,东风神龙乘用车等项目开工建设,超大型数据中心等项目进展顺利,438个工业重大项目完成投资620亿元,产值过百亿工业企业增至9家。加强节能减排,初步建立合同能源管理奖励全覆盖机制,全年淘汰落后产能企业55户。
二是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080亿元,增长8%。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总部经济等服务业核心功能进一步增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取得新成绩,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新三板”挂牌上市企业24家,荣获2014中国城市物流杰出成就奖。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健康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连锁经营、同城配送等新型业态发展迅速,会展节庆拉动消费超过580亿元,接待旅游总人数1.86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1663.4亿元、增长25.1%。加快推进32个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重大服务业项目完成投资1050亿元。
三是都市现代农业稳中提质。预计实现农业增加值360亿元,增长3.6%。深入实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新增粮食规模化经营面积17.9万亩,新建益民菜市(菜店)55家,粮食、蔬菜、肉类和水果等主要农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全国都市现代农业暨“菜篮子”工程现场会在成都召开,并推广成都经验。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壮大,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基地、现代农业精品园区、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加快建设,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和标准化生产全面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新建高标准农田27.8万亩,东风水库大坝枢纽工程基本建成。
四是自主创新能力切实增强。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编制完成轨道交通、生物医药、航空等产业技术路线图,参与制定2项国际标准和74项国家标准,企业累计建成各类研发机构738个。出台高校院所协同创新十条政策,推动校院地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创新孵化载体和协同创新产业基地,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成都创新基地等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加快推进。设立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和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打造“科创通”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累计建成孵化器、孵化苗圃、大学科技园、科技楼宇等创新创业载体84家、在孵企业6500家。启动创新驱动发展试点示范区建设,成都高新区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取得积极进展。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有力推进
一是成都天府新区建设提速。编制完成直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创新科技城、秦皇寺中央商务区和锦江生态带“一城一区一带”加快建设,新川创新科技园规划建设全面铺开。西部国际博览城、中铁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进展顺利,签约引进中建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129个。天府大道二期、剑南大道等骨干道路基本建成,天府新城污水处理厂、华阳东220KV变电站等基础配套项目加快建设。兴隆湖开始蓄水,鹿溪河生态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成都天府新区完成投资1383亿元。
二是城市基础功能明显提升。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力推进,成都新机场抓紧申报立项,成绵乐客专、成灌快铁彭州支线建成投运,五环路西段试通车,成渝客专、成兰铁路、成安渝高速等重大项目加快推进。市域快速通道路网更加完善,新邛快速路建成通车,城乡公交一体化稳步推进。缓堵保畅工程深入实施,城区骨干道路综合整治和重要节点改造加快,地铁3号线等5条线路7个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地铁2号线东延线开通运营,新开通免费社区巴士45条、定制公交15条,常规公交出行分担率提高2个百分点。成都第二水源李家岩水库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一期开通运行,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实现村村通光纤,成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和国家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三是城镇建设取得新进展。中心城区更新步伐加快,“北改”工程深入实施,棚户区、城中村和“三无”院落改造提速,“北改”项目建成投运67个,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启动1.7万户。新型卫星城、区域中心城综合承载力增强,现代化小城市建设、特色镇打造和一般场镇改造步伐加快,26个镇入选全国重点镇。135个幸福美丽新村示范村启动建设。基本完成芦山“4·20”地震邛崃受灾乡镇农房维修加固和重建任务。基本划定市域城镇开发边界、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初步建立市域空间规划管制体系。
四是城乡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巩固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成果,启动实施“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市容市貌管理切实加强,城市道路病害、违规户外广告、标识标牌等专项治理初见成效,生活垃圾处置设施加快完善。深入实施城乡环境治理,开展违法排污单位和百村容貌综合整治,实施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加强黑臭河渠综合治理,启动全国水生态文明试点城市建设,危险废弃物处置厂和新建污水处理厂一期建成投运,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标率上升24.9个百分点,率先在全国副省级城市实现乡镇(街道)环保机构全覆盖。切实加强城乡生态建设,划定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和环城生态区生态用地边界,积极打造城镇生态隔离区,新增绿道216公里,香城、花田等5个环城生态区农田湿地建成开放,白鹤滩湿地公园被确定为国家级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提高到38.1%,获批成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
三、重点领域改革不断深化
一是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启动实施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实行注册资本认缴登记制和企业、个体工商户年度报告制,积极推进电子营业执照,新登记企业增长56.5%。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49项公共资源进入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集中交易,完善中小微企业投融资平台,民间投资占全市投资比重提高到57%。支持民营经济加快发展,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扩大“营改增”试点范围,7家企业入选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民营经济占全市GDP比重提高到48.2%。
二是统筹城乡改革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支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工业、商贸物流和旅游业,稳妥推进农民住房抵押、担保、转让试点,各类农村产权抵押融资超过100亿元。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完善,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3443家。全面推行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村民自建,自建项目完成投资2.34亿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建设深入开展,启动建设7个示范片。成功获批全国第二批农村改革试验区,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荣获第七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
三是社会治理改革有序推进。创新社区治理机制,推进信息化支撑、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社区居委会实现全域直选,社区网格化管理被评为全国社会管理创新最佳案例。深化社会组织管理改革,支持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扩大政府购买社会组织服务范围,鼓励开展公益志愿服务,全市社会组织增至8117个。推动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健全群众权益表达和协调机制。全面落实优抚安置政策,圆满完成征兵工作任务,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四、对外开放水平加快提升
一是投资促进成效明显。预计实际到位内资33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00亿美元。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新趋势,用好财富论坛和华商大会后续效应,突出重点地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招商,签约引进英特尔骏马晶圆集成测试中心、北车成都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华侨城文化旅游等重大项目420个,落户世界500强企业增至262家。借力西博会、中外知名企业四川行等重大活动,依托新川创新科技园等平台,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升投资促进实效。强化项目统筹协调和跟踪服务,健全企业诉求解决机制,被评为中国最佳营商环境城市。
二是外经外贸稳定增长。预计实现进出口总额3429.8亿元,增长9.3%,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出口总额居全国第三、西部第一。加快以“全域通”、“区港联动”为支撑的关区通关一体化建设,进一步健全口岸服务体系,空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青白江成都铁路临时对外开放口岸获批设立,外贸便利化水平明显提升。“蓉欧快铁”稳定开行,中亚列车开通运行,率先在中西部开通直飞美国客运航线,国际客货航线增至78条,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达3771万人次。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新增境外投资项目100个,对外承包工程和对外劳务合作营业额增长30%。
三是对外交流不断拓展。成功举办中德对话论坛等国际会议,国际政要来访增多,新增以色列和新西兰驻蓉总领馆,外国驻蓉领事机构增至12个。中新政府间合作新平台积极推进。设立国际友城留学生政府奖学金和公务员交流奖学金,国际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达61个,荣获国际友好城市交流合作奖。成功组织“2014伦敦成都周”、“铁人三项”世界杯等国际文体交流活动,城市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
四是区域合作务实推进。主动发挥“首位城市”作用,认真落实成渝经济区成都城市群发展规划。推动成都经济区交通、通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成都经济区区域协同创新,探索实施水污染、秸秆禁烧跨区域联防联控,实现成都经济区异地就医即时结算。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合作进一步加强。
五、城乡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一是就业社保体系加快完善。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投入民生领域895亿元,174项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项目全面完成。健全就业服务体系,突出做好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城镇新增就业24.3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7.2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9.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完善城乡社保体系,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面实施,城乡养老保险关系无缝衔接,6.3万名重度残障人、4680名低保对象纳入社会养老保险,最低月工资标准、低保标准分别提高16.7%、15.3%。竣工保障性住房2.3万套,发放住房公积金贷款106亿元。健全养老服务体系,推进居家、社区、机构养老综合发展,探索医养融合服务新模式,为14.3万名困难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建成城乡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74个,新筹建养老床位9300张。成功创建全国残疾人文化建设示范市,连续三年蝉联新华社评选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第一名。
二是教育卫生服务更加优质。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总量,完成城乡中小学标准化提升工程,编制完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实施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推广计划,新增公办和公益性幼儿园74所,义务教育“择校热”有所缓解,教育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首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全科医生执业方式和服务模式改革全国试点,县级公立医院全部取消药品加成,200家基层公益性医疗机构设备更新提升。全面实施“单独两孩”政策。成为全国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示范试点城市。
三是公共文化服务明显提升。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果,积极开展“三下乡”、公益电影进影院等文化惠民活动,获批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国家级试点,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化软实力城市。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成功举办2014成都创意设计周、第五届中国国际版权博览会和第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成都广告产业园获批国家级产业园区。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圆满完成第一届世界太极拳锦标赛承办任务,成功举办首届全民健身运动会,入围中国足球发展试点城市。
四是法治成都和平安成都建设扎实推进。加强社会治安管理,依法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加强特殊人群和虚拟社会管理。严格食品药品和重要消费品安全监管,开展食用油、乳制品、调味品、中药材等重点领域专项整治,推动肉菜溯源系统“提质扩面”,实现食品药品从生产到消费全程统一监管。加快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和安全社区建设,开展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攻坚年行动,强化油气管道、粉尘防爆、重大火灾隐患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10.4%。积极开展“法治大讲堂”、“法律七进”等普法活动,村社法律服务工作室实现全覆盖。积极回应群众信访诉求,初步建立逐级负责、链条管理的信访调处工作体系,依法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社会继续保持安定和谐。
六、政府自身建设全面加强
一是依法行政深入推进。认真落实依法治市实施纲要,推进行政权力规范运行,强化重大行政决策合法性审查,完善行政执法自由裁量权基准制度,加强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和清理,组建了市级法律顾问团,农村产权纠纷仲裁工作荣获第三届中国法治政府奖。严格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市政协的民主监督。办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建议、提案1301件,办复率100%,满意和基本满意率99.85%。
二是行政效能有效提升。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动态清理行政审批事项,市级行政部门分别取消、调整行政许可27项、22项。政务中心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市级集中审批整体授权率99.6%,现场办结和按时办结率均达100%。加快建设网上政务大厅和移动政务大厅,强化市长公开电话和“96960”行政效能投诉热线建设。深化政务信息公开,完善行政审批事项目录清单公开制度,强化财政资金使用、公共资源配置等重点领域的信息公开,健全政策文件日常解读人制度,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3000余件。
三是廉洁政府建设切实加强。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持续聚焦“四风”问题深查实改,全市“三公”经费下降27.3%,市政府文件、全市性会议分别减少5.7%、13.3%。切实抓好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落实,认真开展“庸懒散浮拖”等五项专项整治,政府作风持续改善。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着力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加大审计监督力度,强化项目招标、政府采购、土地出让等重点领域监管,始终保持了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
国家安全、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消防、人防、保密、气象等工作不断加强,民族宗教、侨台、统计、档案、参事、地方志、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绩,妇联、工会、科协、残联、红十字会、哲学社会科学等工作取得新进步。
在此,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受国际环境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以及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等多重因素影响,预计我市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未能实现年初预期的目标。但经过全市上下的努力,全市经济社会仍然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速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的成绩,来之不易,弥足珍贵。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亲切关怀的结果,是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市人大市政协和社会各界支持监督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作出贡献的全市人民,向给予我们支持与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向大力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央和省驻蓉单位、解放军和武警驻蓉部队,向关心支持成都建设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华人华侨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看到,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宏观经济形势的严峻性、复杂性不容低估,企业扩产意愿下降,投资增速回落明显,工业提速乏力,新的消费热点带动不足,增长动能转换尚需时日,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不够,产业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创新驱动有待加强,经济转型升级的任务仍然艰巨;实体经济发展的要素瓶颈制约仍然存在,项目用地难、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较为突出;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大城市病”未得到根本缓解,城市建设管理转型升级任务仍然艰巨;人民群众关心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一些重大改革虽已陆续展开,但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突破还不够;有的政府工作人员改作风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还不够强,“四风”问题在一些地方和部门仍不同程度存在。对此,我们将在今后工作中高度重视、科学谋划,不以事艰而退避,不以任重而不为,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措施,切实加以解决,让全市人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