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四川去年19件民生实事完成 实惠让百姓可知可见

2015年03月03日 09:41   来源:四川日报   

  去年1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民生实惠让百姓可知可见可感可享受——

  民生之花在巴蜀大地绽放

  点位

  马边彝族自治县中心敬老院

  2月底的马边,春意渐浓,漫山遍野开满油菜花。

  记者驱车到达县中心敬老院时,老人们正吃午饭。“中午有红烧肉、蒜炒菠菜、萝卜汤。”67岁的老人王守华热情地拉着记者说,“味道不错,你尝下不?”

  王守华家在民建镇,是“三无”老人。去年,他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动员下入住敬老院,接受免费集中供养。不仅食宿有保障,每月还有100元零用钱。

  王守华领着记者参观他的房间,类似宾馆标准两人间,配有衣柜,还有独立卫生间和阳台。2010年马边对集中供养“三无”对象每月每人补助300元,去年已提高到510元。截至去年底,马边县已集中供养420名“三无”“五保”对象和孤儿。

  去年,我省提出重点为群众办好19件民生实事,民族地区城乡“三无”“五保”对象和孤儿在自愿基础上实现集中供养全覆盖,便是其中之一。如何吸引、动员这些对象接受集中供养,马边县采取了多项措施。“只要他们愿意来,就一定让他们住好吃好过开心。”马边县民政局救灾福利股股长余祖恒说。

  这只是我省上下大力保障改善民生的一个缩影。

  去年,全省免除了45万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学生学费,解决400万农村人口和50万学校师生饮水安全问题,建设了1万公里公路安全护栏……十项民生工程涉及的122个小项和19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带来更多实惠的同时,也让党委、政府与百姓的心贴得更紧。

  新的一年,解决、改造、提高、免除、全面实现等几个关键词将继续注解四川的民生发展变化。全面实现全省无电村通电、向“三州”30万户农户发放新型小粮仓……项项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实事,件件对应省情。民生之花,将继续在不同的“点”上绽放,带给百姓更多的欣喜和实惠。

  观点

  省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李羚:

  去年四川在民生方面取得了实质性成效。我省进一步加大了对民生领域的财政投入,进一步向民生型政府转变。扩展教育惠民政策,注重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的区域保障。四川的民生工作已从过去的低保型覆盖向发展型促进转变。

  今后的民生工作还应在精细化方面多下功夫。同时,注重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加大城乡公共服务均衡发展,进一步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全国政协委员、凉山州决策咨询委员会主任阿什老轨:

  2014年,全省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具体解决“十九件民生实事”,在民族地区取得了实效,尤其是藏族地区危房改造、彝族地区彝家新寨建设等都让民族地区群众得到的帮扶看得见摸得着。

  新一年民族地区民生工作任重道远。我认为着重应把握三方面。一是继续坚定不移推进精准扶贫;二是加大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扶持力度;三是完善民族地区交通建设。

  全国人大代表、通江县副县长郭红梅:

  通江地处秦巴山区腹地,可以说我对民生发展的感受更为具体和真切。比如“六大扶贫工程”的大力实施,使通江新建巴山新居110户;投资5.6亿元实施各类交通项目106个;减少贫困人口2.3万。

  新常态下,如何进一步发展民生?我认为应该在更宽领域强推民生改善,实现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公共服务,强化优质资源均衡配置,促进农村社区化、城乡一体化。同时进一步推进精准化扶贫,找到适合不同地区的民生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 杜蕾 刘宏顺

(责任编辑:石兰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