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有利于四个城市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
“四个西部城市协同发展,更能优势互补、实现共赢。”
……
构建成渝西昆菱形(钻石)经济圈的成都建议,继续引发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热议。大家不仅对这样的建议表示肯定,更针对交通建设、物流往来、口岸交流、产业布局等方面纷纷为经济圈的建设提出建议。
重庆声音
应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互补
“成渝经济区正式规划实施以来,成都和重庆的合作关系就更加紧密了。现在,不管是成都还是重庆,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实现进一步的开放发展,我认为理应在成渝经济区的基础上与周边省市协同发展,形成紧密经济圈,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对于构建成渝西昆菱形(钻石)经济圈的成都建议,全国政协委员、重庆口岸办副主任王济光表示非常赞成。
“菱形经济圈是西部大开发的升级版,相信两地能在合作中获得更大发展。”王济光说,西部有广阔的市场空间,也有强大的资源储备,这个区域的各种优势正在不断显现,而打造菱形经济圈,成渝经济区协同西安和昆明一起“组团”发展,会让这种区域优势转化为更强大的发展动力。
在新常态下,成渝两地如何更进一步实现有效合作、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王济光认为,从产业方面来说,成渝两地的定位和产业布局上都是各有侧重。“应当发挥比较优势,实现产业互补,避免重复建设,由此实现协同合作。”王济光认为,两地的合作共赢体现在科技创新、金融、生态保护等诸多领域,应当深入探索两地合作的新举措,推进两座城市的全方位发展。
王济光认为,构建成渝西昆菱形(钻石)经济圈,加大与西安、昆明的协同合作,对于成渝经济圈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是非常必要的。要打造这个经济圈,应当从国家、地方政府、地方企业三个层面都进行相应的规划,完善协同发展机制。要争取国家支持,进行总体规划;地方政府要进行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链条;企业之间要进一步合作,加强交流往来。
成渝两地加强合作势头一定好
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交委工程质量安全监督局总工程师程德宏表示,重庆与成都近年来发展迅猛,与国际接轨,构建成渝西昆菱形经济圈能有效打通两地通道,提高通关效率和物流效率。
“成都重庆本是一家人,具有良好的文化基础和文化氛围,两地人民文化认同高,各有特色但也有互通之处。成都与重庆合作基础好,两座城市优势互补,加强合作,势头一定好。”在程德宏看来,成都与重庆都处于长江经济带,加强合作后能提高水运效率,增加两地经济合作与交流,“水运成本较其他运输方式低,这也能降低两地经济往来成本。”
程德宏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要从国家层面规划重庆、四川、云南三地交通,以更好地使三地交通接驳,向东南亚延伸。“打通重庆江津、四川成都、贵州习水、云南瑞丽四地的交通线,并纳入国家高速公路网,以实现四地的公路交通与水运、铁路等有效接驳,带动区域发展,这也能进一步助力菱形经济圈的发展。”
成都声音
四个城市将由此实现共赢发展
“构建成渝西昆菱形(钻石)经济圈,我认为这是一个充满智慧的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国网四川省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褚艳芳认为,这个建议大胆创新,契合了成都、重庆、西安、昆明的发展实际,符合四个城市的发展需求,更是为四个西部城市在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国家战略、谋求进一步的创新发展上提供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褚艳芳表示,成都在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的进程中已经取得了很好的发展成绩,也成为了中国西部整体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城市。在这样的情况下,成都要进一步取得更大的发展成果,有必要思考如何和周边的兄弟城市进行协同发展,而菱形经济圈的构建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思路。
“同属西部范畴,虽然成都是西部经济社会的一块高地,但不容置疑的是,重庆、西安、昆明也有自己的优点。比如重庆,作为直辖市它有自己的优势产业,成立于2010年的两江新区也有一套值得借鉴的发展模式。”褚艳芳说,四个城市如果构建起菱形经济圈,那么将有更多经验可以学习借鉴,在合作中补起自己的短板,共同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中,“四个城市将由此实现共赢发展,我非常期待。”
希望区域间政策瓶颈有所突破
对于成都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两大战略,加快和周边兄弟城市协同发展,构建成渝西昆菱形(钻石)经济”,全国人大代表、民进中央副主席张雨东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目前最大的障碍可能还是交通问题,如果能把交通的问题解决好,硬件障碍可以减少很多。”
如今,成都新机场前期工作正加快推进,力争年内开工建设;依托“蓉欧快铁”和“中欧班列”黄金双通道优势,加强成都与中亚、欧洲地区的战略互动;加快落实成都、武汉、泸州三地签署的《港口物流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打造成都—泸州铁水联运通道和公水联运通道……张雨东表示,要全面提升互联互通水平,成都就要建设西部综合交通枢纽成都主枢纽。“应当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综合交通枢纽的构建,让成都真正实现四通八达。”
“如果我们在政策规划和产业布局的过程中,只是盯着盆地那么点事儿,就很难融入‘一带一路’。”张雨东表示,要破除盆地意识,要以世界的眼光和全国的眼光才能促使成都乃至四川加强开放能力,协同周边省市合作,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在未来的发展中,区域间的政策瓶颈如果能有所突破,那么发展将更为协调。”
本报记者 余书婷 华露艳 综合成都全搜索报道
专访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
菱形经济圈四城市存在互补关系
全国两会期间,成都市提出的菱形经济圈引发两会代表委员热议,昆明、西安、重庆三地市长也首度通过本报作出回应。但菱形经济圈未来如何规划,四地如何更好地实现区域的协同发展?
为此,3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下称NBD)专访了重庆市发改委原主任、重庆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杨庆育。他认为:“菱形经济圈将会在‘一带一路’中扮演重要角色,并建议争取让菱形经济圈进入到国家层面的大战略。”
NBD:您如何看成都提出的菱形经济圈?
杨庆育:我过去在发改委工作,一直做这方面的研究。对于成都提出的菱形经济圈,从专家的角度,我整体上比较同意。总理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拓展区域发展的新空间,谈了三个支撑带和四个板块,要把全国当作一盘棋,在区域上协调发展。三个支撑带是国内、国外开放的新格局,这里核心要义是最大可能地实现空间区域的协调,实现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区域的最大发展,而菱形经济圈无疑符合这点。
NBD:您如何看这四个城市,它们能否实现互补关系?
杨庆育:成都、昆明、西安、重庆这四个城市基本代表西部城市的先进水平,无论是经济、科技还是教育和文化,还有大型企业、旅游资源基本都聚集在这四个城市里,它们代表了西部的先进生产力。
四个城市之间存在着互补的关系,虽然有的城市隔得比较远,比如西安和昆明有2000多公里。但是从西部的角度讲有互补关系,而且互补性较强,西安的教育科技比较强,成都的电子航空及消费城市的特点比较突出,重庆历史上是重工业城市,现在先进制造业电子产业发展较快,昆明在新材料和旅游方面比较突出。这些在产业上面都存在着互补性的关系,可以作为大的经济圈来进行培育,它们本身就存在内在的相互吸引力。
NBD:这四个城市在“一带一路”方面有什么优势?
杨庆育:从区域经济来讲,西安是历史上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重庆是长江经济带的上游,四个城市形成的菱形经济区域,朝西进大西洋,往南是印度洋,朝东是太平洋。云南是我国向南开放的桥头堡,云南在丝绸之路经济带上扮演了很好的角色。作为长江中上游的发达地区,菱形经济圈的地位非常突出,而且这四个城市在西部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们在地理位置上全部靠近中部,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有排头兵的意义。
NBD:这四个城市是否会形成菱形城市群或城市带?
杨庆育:目前国家已出台了新型城镇化规划,规划期从2014年到2020年,明确提到的城市群也包含这四个城市,而且它们已形成了西部城市的聚集点,最大的是成渝,陕西有汉中天水城市带,还有贵昆,这都进入了国家城市群规划。我认为,从中长期来看,菱形经济圈可以逐渐演变成西部最大的城市带。世界上有这样的先例,像美国加拿大所形成的城市群规模达两三万平方公里。从长远来看,这个菱形经济圈形成西部最大的城市带是毫无疑问的。
NBD:您认为菱形经济圈如何解决互联互通的问题?交通的互联性如何?
杨庆育:目前在整个西部来看,四个城市基本形成了联系最为密切的交通网络,成渝、成昆,还有成都到西安、西安到重庆、重庆到昆明等已形成交通网,有些是在建的,有些还在规划。但可以说西部交通最密集的交通网络骨架已经形成,并初步形成菱形交通网。交通是经济圈基本的条件,从目前具备的条件来看,这个圈意义非常大,四个城市未来会在国家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中部要往一带或一路走,尤其是往一带走,必须要经过长江到达重庆、四川、新疆,从新疆往欧洲方向走,朝南边到昆明进入东南亚地区,到印度洋。菱形经济圈的提出,其发展现状、发展潜力都十分有意义。
NBD:这四个城市在菱形经济圈中需要注意什么?
杨庆育:这四个城市有互补的关系,在菱形经济圈中,要形成内陆连片开发的态势,来吸引全球的资源。
NBD:菱形经济圈当前最需要做哪些工作?
杨庆育:争取将菱形经济圈纳入到国家的大战略,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如何能够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等部门提出这个概念,让他们认识到这个经济圈的意义,争取进入到国家层面的大战略。同时,争取将这个经济圈融入到“一带一路”里。去年4月总理召开长江经济带的专门会议,部署西部地区港口道路的建设,这些都是有利于菱形经济圈向东发展的条件。
这四个城市应尽快向有关部门建议,形成合力。同时,四个城市应该打开通道,包括交通物流网络的通道,为菱形经济圈的发展奠定一个流动的基础,在条件适当的情况下,形成贸易往来的无障碍化,四个城市要联系起来,不要形成贸易的壁垒,可以形成一个类似小WTO的概念。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 金微 发自北京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