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女性新蓝领月均4783元 吃苦耐劳炼成女汉子

2015年03月26日 10:46   来源:广州日报    蚁畅 魏丽娜

  近日,某大型门户网站发布《2015年新蓝领女性就业报告》,报告显示在“新蓝领”女性薪酬收入榜中,按摩技师以月入6214元居榜首,月嫂/育婴师则以5377元排名第二。而在“新蓝领”女性的平均薪酬中,广州市以4783元的收入排名全国第四。

   按摩技师月入超6000元成最高薪职业

  所谓新蓝领,是指目前工作、生活在二线(或以上)城市,为城市日常运转贡献力量的基层工作者,包括部分基层白领工作者。

  根据该报告,一、二线城市新蓝领女性税前的平均薪资为4276元。就新蓝领女性薪资城市排行而言,深圳市和上海市的新蓝领女性薪资最高,分别为5033元和5000元,北京市和广州市紧随其后,新蓝领女性的平均薪资分别为4881元和4783元,北上广深四个一线城市女性薪资占据前四位,而其他进入TOP15的城市多为省会、直辖市等。

  而在薪酬职业排行榜中,按摩技师职位薪资最高,为6214元,也是职位薪资前20名里唯一薪资超过6000元的职位。

  其次是月嫂/育婴师和美甲师,分别为5377元和5077元,美容师、销售和保姆/护工女性的薪资水平分列四至六位,介于4000元到5000元之间。从事保洁工作的女性,平均薪资仅有2354元。

  在广州地区,薪酬最高的是月嫂/育婴师,达到6864元,其次是按摩技师,为6321元。

  90%女性遭到性别歧视3%曾遇性骚扰

  高薪酬之下一个无法掩盖的问题是性别歧视。报告显示,有90%的女性在工作中遭到性别歧视,其中应聘/职位晋升歧视占46%,另一个是工资低,占比为44%,新蓝领女性薪资仅仅是同等职位男性的78%,相差1197元。另有3%的新蓝领女性在工作中遇到过“性骚扰”。

  报告认为,这和“女性的家庭观念重,结婚生子肯定会分散女性对工作的关注度”等传统观念不无关系。

  此外,有7%的新蓝领女性在工作中有过被骗的经历,包括被老乡、同事、老板和其他社会人士等欺骗。

  为了与性别歧视抗争,不少女性在工作中吃苦耐劳。报告显示,新蓝领女性中,工作类型的女汉子最多,占比59%,其次是女神经和软妹子,比例分别为17%和16%。

  与男性共同承担家庭开支是新蓝领女性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因。报告显示,89%的新蓝领女性承担家庭生活开支,其中生活费比例最高,占37%,其次是买房和供子女/弟妹上学、房租和赡养老人。

  为了到收入更高的一、二线城市,很多女性离开家乡独自打拼,75%的新蓝领女性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

  超八成新蓝领35岁以下

  靠手艺和体力吃饭的新蓝领女性整体学历不如白领,参加工作的时间也偏早。

  数据显示,新蓝领女性首次参加工作的年龄以18~22周岁最多,为60%。其次是23~25周岁,比例为20%。18周岁及以下排名第三,为19%。

  从年龄上看,新蓝领女性的年龄跨度较大,90后新蓝领女性占48%,将近一半;其次是80后新蓝领女性,为35%。

  报告认为,新蓝领女性整体年龄结构较年轻,一方面有利于在工作岗位上成长,另一方面导致流动性较大。

  占比仅10%的70后和占比7%的60后,多从事保姆、月嫂/育婴师等方面的工作。

  网友:赚的都是辛苦钱

  对于这样的薪酬排行榜,不少网友均表示“不容易”、“赚的都是辛苦钱”。

  “终点原点”就说,虽然不低,但干的都是伺候人的活儿,而且非常累,按摩的、做皮肤护理的,我和她们聊过,多是初中文化,一天大约做四五个,做得手疼肩酸。

  “桑树颠_Saturn”则认为,这些工种如果没有五险一金,没有法定假日,“4000多元算高吗?7000元的说不定累成啥样呢。”

  来自苏州的“摧花狂人孟德尔”说:“月嫂赚的真的是辛苦钱,半夜都要留意着小孩,又要照顾娃又要照顾妈,而且说实话,在这种一线城市里税前七千多真的不高,我们这种地方都要给到这个数了。”文/记者蚁畅、魏丽娜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