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上海5月31日新媒体专电(记者季明、何欣荣)上海自贸区扩区满月之际,新的蓝图开始显现。无论是自贸试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还是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自贸试验区的国家战略“双重叠加”,一幅格局更为宏大、内容更为丰富、前景更可期待的改革路线图已跃然纸上。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说,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对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要求,把上海自贸区建设成为新形势下引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标杆和引擎。
“清权”“减权”“制权”,政府职能转变三步走
政府职能转变是自贸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自贸区扩区后,和浦东新区政府合署办公,给政府职能转变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广阔的空间。
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上海自贸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浦东新区区长孙继伟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扩区一个月以来,新区抓紧制订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若干意见,主要涵盖“清权”、“减权”和“制权”三个方面。
【清权】今年4月底,浦东新区公布首份权力清单和行政责任清单。上海市法学会行政法研究会副会长刘建德说,这两张清单,有望改变某些部门揽权推事的倾向,逐步转为揽事限权。按照计划,4月公布的权责清单只是1.0版,年内还将争取推出2.0版。
【减权】在权责清单的基础上,浦东还计划推出首份“减权清单”。凡是没有行政许可的审批事项全部取消,凡是市区两级依据规范性文件设定的行政权力率先取消,凡是“红顶中介”(含各类评估评审)全部取消和放开。
【制权】公开透明是制约权力的最好手段,孙继伟表示,浦东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形成“网上政务大厅+单一窗口受理+集中审批”的管理服务新机制。同时出台“政府购买服务”的管理方法,发挥社会第三方机构的作用,打造“有限”政府和“有为”政府。
提升功能,做好“双自联动”大文章
上海自贸区扩区,扩的不止是面积,更是功能。实现自贸区和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双自联动”,是提升功能的关键之举。上海市委常委、上海自贸区管委会主任、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双自联动”是篇大文章,浦东要充分利用自贸区扩区的机遇,进一步降低创新的门槛和成本,促进科技创新在推动区域发展上有所作为,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首先是物理空间的互动。上海自贸区将在陆家嘴金融片区创新金融城管理体制,探索法定机构的治理模式。所谓法定机构,既不是政府也不是事业单位,而是一个吸收金融从业人员、倡导业界共治的公共服务机构。法定机构成立后,可以承接政府的部分事权,在市场一线促进金融创新。
与此同时,上海将依托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等国家大科学设施,在张江高科技园区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此外,还将加强张江的产城融合和服务配套,推动其从单纯的产业园区向宜居宜业的科技城转变。
金融城和科技城的双城互动,是自贸区的一大看点。上海金融办主任郑杨近期表示,上海将推进科技和金融紧密结合,以实现全球科创中心的建设目标。
其次是制度体系的对接。自贸区的制度创新和开放环境,为科技创新企业破除制度瓶颈、利用全球资源提供了便利。例如药明康德和美药典等公司,就利用自贸区的海关监管和检验检疫创新措施,在医药研发服务外包领域大展身手。可以预见,随着自贸区建设的深入,这种跨境研发活动会越来越频繁。
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据介绍,上海自贸区将缩短外籍高层次人才申办中国“绿卡”的周期,放宽外国专家就业年龄限制,试点在沪留学生毕业后直接在自贸区就业。“对一些突破力度较大的政策,上海将利用‘双自效应’,建设国家级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进行试点。”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陈皓说。
前景广阔,深化金改“干货”多
深化金融改革,是上海自贸区的聚焦点,也是“双自联动”的支撑点。国家战略层面,大的方向已定,包括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人民币跨境使用等五大方面。
对自贸区而言,最重要的是抓落实。记者采访获悉,当前浦东新区和上海自贸区正在紧锣密鼓筹划一系列项目:
加快重量级、国际性、功能型金融机构的集聚。目前,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已经落户,正在争取上海保险交易所、中国信托登记有限公司等成立和落户。
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一方面,自贸区将完善黄金、外汇、股权、债权、期货等面向境内外同时开放的交易、清算、结算平台建设,备受关注的国际原油期货已进入上市倒计时。另一方面,多层次资本市场日渐成型,包括上海证交所“新兴板”、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科技创新板”都在推进之中。
加大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浦东新区将扩大政府引导基金规模,推进科技金融服务示范区建设。探索建立张江科技投资银行,规划建设创投小镇,集聚一批与科技创新密切相关的创投基金。
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说,上海自贸区要在制度创新上再向前迈进一步,继续为我国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探索新路;在改革效应上再向上提升一步,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的辐射引领作用,推动全市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