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黑龙江探求“新东北现象”破解之道 如何在稳增长中显定力?

2015年06月08日 16:34   来源:新华网    惠小勇 刘荒 辛林霞

  当前黑龙江正处于结构调整阵痛加剧阶段,要实现“稳增长”和“调结构”这两个最核心的目标,不仅需要在供给端收缩和需求端扩张两方面同时发力,更重要的是在经济持续下行时期如何保持战略定力。能否客观认识当前形势、平衡稳增长和调结构的关系、有所为有所不为,对地方政府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

  正视困难,经济数据“挤水分”

  记者从黑龙江一些政府部门了解到,在去年以来急剧下滑的经济数字中,既有市场波动影响,也有“挤水分”的因素。

  黑龙江部分地市干部在接受采访时坦承,过去为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各地相关指标数字中,或多或少都有水分存在。虽然在经济新常态和“新东北现象”影响下,全省经济增长持续承压下行,但各地仍然主动对产业化项目投资进行核减,保证经济运行数据的准确。

  记者从黑龙江省工信委获悉,2014年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挤掉约18%的水分。

  大庆市工信委主任韩雪松认为,虽然表面上数字不太好看,但挤掉泡沫有助于客观反映经济实际运行情况,也体现出地方政府在应对经济下行时的定力,稳增长、调结构的工作更实了。

  记者从黑龙江省发改委了解到,该省对2013年招商活动后新签订的项目,在重复申报、项目技术可靠性、经济效益真实性、企业投资真实性、项目质量等问题上进行核查,剔除78个重复项目,57个非产业项目等,剩下超过一半的招商引资项目通过审核纳入推进产业项目。

  理性承压,发展不走回头路

  上一轮“东北现象”时,黑龙江遭遇矿产资源枯竭、工业结构失衡、企业效益严重下滑等困难,意识到经济转型的迫切性。随着经济形势好转,一些地方又走上了重复产能建设、盲目上项目的路子。

  大庆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王世新认为,持续高速增长掩盖了这些问题,此轮经济下行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好时机。只有扭住调结构不放松,不走强刺激固化旧结构的老路,黑龙江才能走出“东北现象”的魔咒。

  龙煤集团是黑龙江省属最大国企,拥有近24万职工,随着煤炭市场不断下行,企业陷入发展困境。2014年以来黑龙江省通过采取措施帮助其缓解资金紧张、减轻企业负担,重点推动企业改革发展,完成了总分体制变更母子体制改革,矿经营方式改革试点工作,推行内部管理市场化改革等。黑龙江省国资委监事会主席陈天说,目前龙煤集团触碰了过去不敢触碰的领域,从总部机关开始对人员进行分流,千方百计降成本,向改革要效益。

  招商引资依然黑龙江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但与前些年的用各种手段盲目招商相比,不少地市县对其有了更理性的认识,在考虑项目引进时更考虑与当地产业的匹配、环保等因素。

  哈尔滨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于得志说,政府招商引资同时不能把家门口的产业和优势丢了。为此,经开区近期把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工作重点,安排专门资金与场地支持大学生创业,并合作新建孵化器重点孵化当地企业。“我们要通过鼓励创业和孵化企业为当地长远发展涵养资源,留住人才和产业。”于得志说。

  着眼长远,功成不必在我

  位于哈尔滨市通江街82号的老会堂音乐厅6月10日将迎来首演一周年,这座百年前的犹太会堂及犹太中学旧址被修缮改造后,去年由哈尔滨市文旅集团作为音乐厅经营。从起初并不为人知晓和认可,到每周演出的常态化,这处音乐厅以其室内弦乐和建筑文化特色正吸引越来越多当地人和外地游客前往。

  这是黑龙江发展旅游、文化、时尚、养老产业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这个省立足冰雪、生态、文化等资源,对上述产业进行重点谋划支持,还拿出黑龙江省交通厅亚布力山庄等30处公共资产用于养老服务产业发展,并出台意见支持民办养老产业发展。

  黑龙江省发改委综合处处长于学胜说,去年以来,省政府设立1.5亿元专项资金,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借助哈尔滨独特的历史文化传统,促进旅游文化时尚产业融合,带动全省旅游业发展,全省机场旅客吞吐量增长18.1%,超过全国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

  梳理这些产业不难发现,作为经济结构调整举措的一部分,它们不像工业项目一样对经济拉动立竿见影,而是需要较长的市场培育和发展过程,这在经济下行阶段对政府定力提出考验。

  黑龙江省社科院应用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刚表示,当前地方政府的定力有提高,发展经济有功成不必在我任内的意识,所做的培育市场,改善发展环境的系统性工程不一定马上见效,但这些都是未来发展的土壤。(记者惠小勇、刘荒、辛林霞)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