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青年返乡创业遇水土不服:融资难贷款难是拦路虎

2015年07月06日 08:12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孔雀西北飞”,大众创业的浪潮以及西部发展的机遇,牵动着西部青年返乡创业的激情与梦想,然而一些年轻人却在家乡遭遇了“水土不服”,环境的落差以及创业门槛的高企成为他们的烦恼。

  6月10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支持农民工、大学生和退役士兵等返乡创业,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使广袤乡镇百业兴旺,可以促就业、增收入,打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同发展新局面。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提出了五项鼓励返乡创业的措施。

  毫无疑问,返乡创业的青年是西部发展最宝贵的财富,西部地区的许多地方政府部门也在优化创业环境上煞费苦心。然而有不少年轻人反映,当地的优惠政策并没有抓住青年创业发展的痛点,只是“锦上添花,却非雪中送炭”。显然优化创业创新环境,让西北飞的“孔雀”不再孤单,找到大显身手的舞台,需要地方政府沉下心去,用心调查体会,这样出台的政策才能更接地气。

  -------------------------------------------------------------------

  从北京回到银川创业的这两年,今年26岁的小伙子张洋一直在克服“水土不服”。有同样困惑的,还有和他一样回乡创业的马海龙、陈晓燕等一批年轻人。

  去年9月,这几个年轻人共同筹划,建立了属于自己的组织——“银川市金凤区青年创业协会”。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是一个返乡创业者的精神家园。大家在这里聊各种想法,分享创业信息。同时也是球场上的队友、登山时的同伴。

  两年前,怀着满腔热血,甘肃静宁青年李浩田从南国深圳打道回府,径直回到了位于静宁县余湾乡的山村老家。静宁盛产优质苹果,李浩田在深圳推销一番后发现,自己要做的事情其实很“简单”——“解决苹果好、巷子深的问题”。

  一年后,李浩田和5个回乡创业的同伴组建“兄弟农场”,希望依托互联网技术和营销,让静宁苹果出现在千家万户的果盘中。可这个看似“简单”的想法背后,随着创业的进展,不断有新的烦恼走进他的生活。

  缺少创业朋友圈,回乡却感孤掌难鸣

  7年前,从北京一家职业学院读完企业管理大专毕业,银川男孩张洋想“看看外面的世界,趁年轻闯一闯”。他没有回家,而是留在了实习的北京现代集团总部,从事企业管理方面的辅助工作;后来,他又去了上海,在一家企业管理技术服务公司担任老总助理,参与各种商业洽谈。

  闯荡3年后,面临成家立业,张洋还是回到了银川。除了魂牵梦绕的浓浓乡情,张洋听说,家乡银川正在打造创业城市,创业环境在不断改善。2013年年底,辞去上海的高薪工作,他只身返乡。

  在张洋打道回府时,回族小伙儿马海龙也从北京中关村回到了银川。此前在中关村一家大型科技公司供职,但马海龙一直密切关注家乡的发展。他发现,宁夏电子商务业态单一,“处在初级阶段,大有可为”。

  这一年,宁夏西吉青年王普访也从北京回到了银川,这位书法爱好者在北京接受专业书法训练后,谢绝了老师的一再挽留,“回去开垦书法市场的处女地,让更多青少年了解书法,喜欢书法”。

  怀着一腔热血,张洋、马海龙和王普访回到银川,准备大干一场。张洋的想法是引入最新的企业管理技术,提升宁夏企业的管理水平。马海龙的愿景也既接地气,又显得“高大上”,他观察发现,宁夏正处在消费汽车的高峰期,但当前的汽车销售还是在传统实体店里,店面及人员费用推高了车价,这些都又转嫁到了消费者身上,如果通过互联网平台创新,线上线下结合营销汽车,则既可以降低成本,又能保证品质、优化服务。

  王普访考察了银川书法市场发现,正规的书法学习班屈指可数,且品质层次不齐,但人们对学习书法的需求在不断增加,他一心想开办书法研习班,采取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让书法走进人们生活。

  可他们逐渐发现,创业之路并不平坦,有时甚至感觉有些“孤苦伶仃”。

  创业不是一个人的舞蹈,需要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一起奋斗。在北京、上海,张洋他们都有自己行业的社交圈,也能接触到各种圈外资源,在各种创业沙龙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在中关村的马海龙更是经常出入各种形式的创业者聚会。

  初到银川,他们也以为只要有好的创业项目,不愁没人加入创业团队,更不缺少市场需求。可很快,他们就知道,这些想法是一厢情愿。“不知道创业青年在哪里,如何去接触。”张洋说。

  有时,张洋和马海龙感觉自己就像是弃儿。在银川,身边喝酒侃大山的人多,志同道合可以一起做事的朋友很少;他们的创业项目,很多人不太感兴趣;王普访也发现,仅凭自己,很难办起学校,专业师资力量成了最大问题。

  他们也尝试接触一些创业组织,可很快发现,虽然有一些企业家协会,但很多机构只有名头,并无实质性活动内容,还有一些是高大上的企业家俱乐部,他们戏称里面是“一些土豪在搞名声”。

  回到家乡,尽管心怀各种创业想法,但张洋他们却困于找不到可以共鸣的圈子,“深感无助又无力”。

  一个偶然的机会,张洋和马海龙在一个论坛上相识了,两个年轻人很投缘。后来,他们又认识了很多有想法的年轻人,大伙儿都感觉,银川缺少一个“车库咖啡那样、青年敞开交流、资源共享的平台”。

  于是,大家一拍即合,决定创建创业者协会。经过一段时间的筹划,银川市金凤区青年创业协会应运而生,张洋担任首任会长。“成立协会,可以提供一个相互交流学习,互通有无的平台;同时,可以抱团形成合力,集中力量办大事。”他说。

  协会成立半年来,先后组织会员前往青岛、北京和上海等地进行商务考察交流,观摩学习最新商业模式;同时,引进风险投资投资协会成员创业项目。此外,一家金融机构和他们达成协议,为协会成员创业提供优质贷款。

(责任编辑:石兰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