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板”制约乡镇工业化
蒙城县双涧镇有一家外表不起眼的服装厂,运转着国内较为先进的圣瑞斯吊挂流水线,一个工点完工后,按一下按钮,布料就进入下一个工点,全程电脑控制工时、质量。虽然这条吊挂流水线比普通流水线高出30%的工作效率,却依然没有让企业经营者轻松。
“每迟一天交订单,就要付10万元赔偿金,我们这样的小企业,伤不起。 ”4月9日,王雷焦虑地说。春节之后,他与两人合伙的服装厂正式投产,但招工难、融资难引发的产能不足,使企业面临逾期交货的风险。
“想干好乡镇企业,不是修了路,盖了厂房,就能运转起来的。 ”王雷说,招工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第一难题。与皖北的诸多市县类似,蒙城也拥有着大量农村劳动力,但大多成了外地的农民工,本地用工反倒常闹“饥荒”。
在服装厂流水线旁边,还有几间已经盖好的厂房,里面空空如也。为何不增加一条生产线,保证按时完工? “乡镇的工厂,靠利润不足以扩大再生产,需要融资贷款,但并非易事。 ”王雷吐露苦衷,前不久整个工厂经评估公司测算,总资产价值1000余万元,但最后拿到手的贷款,只有评估价的1/8左右,远低于30%的抵押贷款标准,这点钱对于企业扩大生产来说是杯水车薪,起不了大作用。
扬长避短妙招破“两难”
马集镇位于蒙城县西北角,交通闭塞,长期欠发展。用当地群众的话说,过去的马集镇“农业没特色,工业是个零”。尽管如此,对较发达乡镇遇到的融资难和招工难,马集人一度很“羡慕”。“真正干事业才能遇到这两难,过去的马集,一家企业都没有,连谈‘两难’的资格都没有。”马集镇政府的工作人员吴学证感触颇深。
“咱这不是经济开发区,交通闭塞,没什么优惠政策,用地没多少指标,招商引资谈何容易。”一年前,刘斌到马集镇当书记时,遇到的首个棘手难题,是人口六七万的镇,近3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不回家,全镇新农合存在很大的参合缺口。
2012年3月,刘斌带着各站所负责人,来到马集人在外创业较为集中的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江苏省苏州市蠡口镇走访慰问,搜集、掌握各类商业信息。马集有2万人在胜芳,近1万人在蠡口镇,创办以家具生产为主的企业近300家。对马集来说,这是巨大的财富。
“水桶的短板效应众所周知,但是将水桶向长板方向适度倾斜,也能增加水桶容量。 ”刘斌等人在走访中发现,不少企业发展已经进入瓶颈期,面临土地、政策、风土人情等诸多不利因素制约。不少马集籍在外创业有成人士,也渴望继续发展壮大,返乡创业意向浓厚。
“发挥长板优势,就是充分利用乡镇看似薄弱、实则强大的人力资源优势。”刘斌说,哪一位企业家不想把事业做大?企业家所求正是马集镇所需,二者一拍即合。当地党委政府立刻在交通相对便利的田桥村田马路北段,利用废弃校舍和厂房等,创建以家具生产、销售为主的专业化市场,搭建起农民返乡创业的平台。
再腾飞成就美好乡村
张治民,一名曾经在外务工的马集人,现为蒙城县鑫隆家具有限公司创始人。上世纪八十年代,他来到河北省霸州市胜芳镇的家具厂打工,经过20余年的经验积累,已拥有较为雄厚的人才、技术、资金和市场资源。 2012年5月28日,仅仅用了不到3个月的时间,张治民在老家马集的新厂便正式建成投产了。 2012年底,产值实现上千万元,吸纳120余人就业。
张治民返乡创业首战成功,让同样在胜芳镇打拼20多年的陆吉发动了心。2012年6月,他创办的鑫发家具有限公司在农民返乡创业园破土动工。此后,在外创业的高海洲、王国义、马宝喜都相继回到家乡,一批企业相继开工建设并投产。目前,小镇上已经建成投产的企业3家,正在建设7家,即将开工的还有近10家,春节期间前来咨询的在外创业人士络绎不绝。
如今,围绕着打造家居之都、藤艺之乡和“一村一厂”,这个一年前还显得落后贫穷的小镇,在美好乡村建设上取得长足进步,绿地建设、广场设施、文明创建均走在全县前列。数据显示,2012年,马集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7300余元,比普通乡镇高出40%,仅马集信用社的民间存款,就高达2.6亿元,在亳州市的近百个乡镇中也属前列。
蒙城县主要负责人说,返乡二次创业,是乡镇发展规模企业快捷、有效的途径。作为偏远的农业乡镇,区位、资源、政策均没有优势,传统的发展模式,必会受到短板制约并难以弥补。马集镇依靠转变思路、跟进服务,扬长避短,让“远亲”成“近邻”,探索出了一条有益之路。(记者 武长鹏 通讯员 葛新爱)
(责任编辑:王姣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