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医疗协作显“疗效”:患者减少奔波

2015年07月24日 08:32   来源:新华社   

  北京“瘦身”,部分医疗等公共服务功能将被疏解。记者采访了解到,近年,北京与天津、河北等地的医疗协作持续推进。比如,医院相互托管、应急救援联手、传染病防控同步等,三地医疗协作“疗效”逐步显现,一些患者已感受到变革带来的便捷。

  医院合作:患者减少奔波

  近年,北京各级各类医疗机构每年的门急诊量在2亿人次左右。北京儿童医院、北京天坛医院等医院,来自北京以外的患者就诊比例超过70%。其中,河北患者占1/4。

  北京儿童医院2014年门诊量达337万人次。“北京儿童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就想通过带动其他儿童医院一起发展,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以缓解这一难题。”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说,“北京儿童医院集团由全国10多家省级儿童医院共同组成,以北京儿童医院为核心推动各级儿童医院共同发展。目前,河北省儿童医院已经加入。”

  据了解,河北保定市儿童医院已被北京儿童医院托管,保定市儿童医院加挂“北京儿童医院保定医院”标牌。北京儿童医院派驻专家参加保定市儿童医院门急诊、查房、会诊、手术。北京市医院管理局副局长于鲁明认为,这种公立医疗机构跨省托管医院的方式,是北京市疏解医疗资源的一种探索。

  “过去,大点儿的病肯定是前往北京就诊,现在北京专家来到河北,就方便多了。”河北燕郊居民张兰军告诉记者。实际上,这一变化是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合作一年后,当地居民最直接的感受。

  河北燕达医院地处河北燕郊,与北京通州仅隔一条潮白河。2014年北京朝阳医院和河北燕达医院合作共建。北京朝阳医院40多名骨干医务人员在燕达医院从事医政管理、出诊和临床教学,覆盖心脏、妇儿、泌尿、呼吸等17个专科。燕达医院相关统计显示,合作以来,燕达医院门诊量比一年前增长181%,住院人数同比增长196%。

  目前,北京辖区内约50家医疗机构已与河北省60余家三级医院开展多种形式合作。

  传染病应急救援协同

  除医疗合作外,京津冀在突发事件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采供血协同发展等方面,也有多项合作在开展。

  公共卫生应急体系是公共卫生保障体系和城市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此前,京津冀在防控甲型H1N1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事件医疗卫生救援方面有良好合作基础。

  不久前,北京市卫生计生委、天津市卫生计生委、河北省卫生计生委共同签署“京津冀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合作协议”。三方将密切配合,加强联动,协同应对涉及跨区域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联合开展突发事件紧急医疗卫生救援,以共同维护三地公共卫生安全。

  北京市卫计委主任方来英认为,此次协议的签署将深化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一旦遭遇突发事件,根据事发一方需求,合作方需在应急药械、相关设备、应急队伍、专业技术、专家资源等方面予以支援。

  6月6日,北京、天津、河北三省市卫生计生委在北京签署《京津冀卫生计生综合监督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上,天津市卫生计生委主任王建存说,针对医疗卫生领域存在的违法违纪人员流窜作案等问题,三地将强化联合执法,互通案件信息,共同予以打击。

  困惑与期待

  随着京津冀医疗卫生合作进程深入,医保政策不同、医师多点执业政策障碍等问题浮出水面。

  7月20日,前往北京宣武医院看病的河北患者范海萍,因腿痛无法站立,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神经内科诊治均查不出病因,便接受河北医生的推荐,前去北京宣武医院寻求神经内科专家的诊断。“肌电图、CT和血液化验等检查都要重新做。比如,肌电图约到12月才能做。”范海萍说。

  在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上,河北省卫计委主任张绍廉说,在医保的统筹层次、保障水平、管理制度等方面,三地差异悬殊;病历和医疗信息共享机制刚起步,患者跨地域转诊,几乎所有的检查诊疗都需重来。显然,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解决,京津冀范围内的分级诊疗路径将困难重重。

  在2015京津冀医疗融合发展论坛上,京津冀卫生计生委主任共同表达对未来的期望。方来英说,希望通过努力逐步实现区域医疗服务均等化。“到那时候,患者看病就不用跑来跑去了,可以在当地就医。”

  王建存说,未来要跳出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天津需主动和北京、河北相关部门对接,寻找新合作点,包括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

  张绍廉说,北京、天津能够带动提升河北的医疗水平,患者不用辗转到北京、天津去求医问药,如此一来,既减轻了北京的就医压力,也减轻了河北当地患者的就医负担。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