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湖北考察长江经济带 建议开辟新航道

2015年07月29日 09:11   来源:人民政协报   刘圆圆

  原标题:侨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长江经济带考察报道 发挥“黄金水道”作用 三管齐下治拥堵

  7月22日至25日,侨联界别全国政协委员长江经济带考察团进入湖北省境内,在宜昌、荆州、潜江、武汉等地考察长江中游黄金水道的航运情况。

  在武汉新港码头,全国政协委员、金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舒心很关心正在装卸货物的船舶吨位,以及其在不同航段的通过性。“黄金水道的作用非常突出,最重要的是它的运输成本低廉。”舒心表示,由于自己的企业在湖北,很多产品都要通过长江航运,但现在各个航段的水位不同,导致装载货物吨位受限。另外三峡大坝的通船量也已饱和,货船过坝经常要排队2—3天,大大增加了运输成本。

  经过几天的考察,考察团了解到,长江经济带最大的支持在于廉价的航运物流,同样一吨货物,通过水路、铁路、公路运输的运价比约为1:3:9,有的地方甚至为1:10:100。但据长江航务管理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1年,三峡船闸双向通过量超亿吨,提前19年达到设计全年通过能力。2014年,三峡船闸正常情况下,每天能安排140艘左右船舶过闸。但随着长江沿岸地区经济的蓬勃发展,航运需求越来越大,三峡船闸运输繁忙季节日通过货船量超过180艘,船舶平均待闸时间约为30多个小时。

  葛洲坝和三峡大坝的建设运行解决了防洪和发电的问题,但由于两个大坝过闸时间和航道瓶颈区段吨位限制,使得长江作为黄金水道的潜力没有真正发挥出来。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侨联副主席高杰建议,从长远的效益看,修建新船闸势在必行,而且应该尽快上马。“只有开辟水运新航道,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航运拥堵问题。”

  在与相关部门座谈中,考察团了解到修建新船闸大约需要十年的时间,因此在这期间还应同步推进另外两种缓解方式作为补充,即挖掘现有船闸通航能力的潜力(简称挖潜)和建立翻坝运输立体交通体系(简称翻坝)。

  “三峡大坝的船闸最早是按船队通过设计的。但现在船舶大小不一,基本是一船一过,影响了通过效力。”中国侨联特聘专家、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李曙光表示,挖掘现有船闸的支撑能力,可以通过如标准化船型、经济化管理等方式实现,但这种自身挖潜空间并不是很大。”据悉,去年三峡大坝的通过能力在1.2亿吨,预计未来可以提高到1.3亿吨—1.4亿吨。

  此外,考察团团长、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侨联副主席李卓彬认为在秭归看到的“翻坝”方式是一种不错的补充。他表示,“翻坝”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例如货物从船上卸载后,翻坝再装船入水,简称出水入水,也可以是货物从船上卸载后,通过公路转运,简称公水联运,或者是货物从船上卸载后,经公路转至铁路运输,简称公铁水联运。

  考察团副团长、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赵阳表示,因为长江流经多个省市,单凭一地或几地的职能部门难以全面协调,建议建立强有力的国家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同时,可以从立法的角度进一步推进,设立如《长江经济带推进法》等法律法规,从而贯彻实施好长江经济带的国家战略。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