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由文化部、财政部主办,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承办的“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单位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第一、二期研修班培训期间,针对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所遇到的文化金融、非遗产业化、文化走出去等问题,中央文化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科研处副处长毕绪龙与学员共同交流探讨。
认清一带一路的国际化战略属性
企业文化交流先行 产业步伐跟进
在交流过程中,来自浙江杭州创意设计中心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蔚荫提到面对境外文化产业进入大陆市场,中国境内文化企业如何借助“一带一路”走出去的问题。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文化贸易作为文化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支点,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支撑下,特色文化资源丰富的中西部文化贸易也将迎来新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文化企业也需要积极转变升级产业发展思路与发展方式,搭建起新的平台,建立一种与区域经济发展新趋势相适应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毕绪龙现场表示,客观上,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很多条件,包括政策、环境、基础等。就目前而言,一带一路背景下国际化的文化产业基础还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倡导鼓励文化交流先行。在逐步加深彼此文化认识和认同的基础上,调整节奏步伐跟进文化产业的发展。并强调,在产业循序渐进的“走出去”的发展过程中,打造典型性、骨干型的文化企业尤为重要。
轻资产产业融资困境
地方性文化金融创新困境有待突破
来自新疆年轮文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成敏谈到,作为典型性轻资产、高风险企业,一直以来在融资贷款方面都存在瓶颈性问题,希望国家今后在金融机构资金担保方面能够进一步加大相应的鼓励和扶持措施。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虽然近年来文化产业迎来了所谓的行业发展高峰期,也受到了一部分社会资本、金融资本的关注,但在文化产业与金融产业之间,始终存在着未能突破的障碍,在中小微文化企业方面问题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作为文化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银行贷款在担保制度上,文化企业本身的低起点与银行信贷制度的高标准对接存在极大的冲突。
毕绪龙现场表示,总体来讲,本土的大部分文化企业只能通过实物抵押的方式进行贷款。通常情况下,商业银行也没有为文化企业提供无形资产抵押贷款的义务,它们也不愿冒此风险。据悉,在国内经济发展速度比较快的地方,已经先后成立了一些文化银行或是文化产权交易所,并开始在逐渐尝试文化金融业务,就此毕绪龙解释道,这也是在政府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合作协议的基础上所提供的投融资服务,并建议,文化企业不妨尝试探索异地金融机构合作方式 ,解决资金链隐忧问题。
文化演艺新业态
注重演艺小镇生态的可持续打造
作为活跃在演艺行业一线的文化企业,来自浙江杭州新青年歌舞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张钎就如何让自己的演艺企业更好得利用好国家的产业政策,如何创新运营新型演艺小镇提出自己的困惑。
毕绪龙坦言,在政策红利方面,对于与国家、民族紧密相关的艺术性行业,今后国家会加大扶持力度。而对于那些市场关联紧密的文娱行业,鉴于财政资金有限,今后或将逐步减少文娱类行业资金扶持比例。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目前国内存在的演艺小镇大多同质化严重,商业模式单一。“演艺小镇的长远发展,建议先做演艺生态,同时要注意的是,一期的建设筹备必须和小镇长远的发展理念相合拍,否则长远的发展将无法和近期的发展目标进行有效的配合”,毕绪龙这样谈到,同时补充到,演艺小镇在生活方式上的推广具有超前性质,建议在后续的产业运营和演艺生态培育基础上,开发多种细分服务,同时注意整合地区性集聚区潜在的资源,在本土化、特色化上下功夫,注重生活方式的打造,积极探索未来文化生活与产业的发展方式。
扶持优惠政策与现实落实存在脱节
建议文化企业进一步培养政策敏感意识
河南开封文化旅游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谢东伟谈到,近几年,中央频繁在下发优惠扶持政策,但在后续的具体执行过程中,这些相应的优惠政策却很难真正惠及地方,最后也就造成了地方上的文化企业难以真正享受到政策红利。
毕绪龙表示,在中央文件精神下发之后,即使各地方相应出台了一系列的具体实施意见规划,确实仍有相当一部分产业政策难以真正落地。一方面因为当地主管部门懒政的原因,同时也涉及到省市地区文化局、财政厅、文化企业之间的协调与沟通机制方面存在的弊病。新经济形势下,随着国家对于文化产业的关注逐渐提高,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利好政策文件出台较为密集,同时鉴于诸多产业政策中存在很多新兴或行业专业术语。对此,毕绪龙建议一部分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可以选派专人负责了解最新的政策形势,在企业自觉的产业发展氛围之下,有效促进各地方性意见的贯彻实施。
此外,就学员提出的关于非遗投资如何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问题,毕绪龙建议在非遗文化区域打造的过程中,建议采取非遗项目组合的方式,打造非遗(类)项目保护实验区。同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建议企业在科学调查和专家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标准化打造,跟进配合系列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进行有效的资源组织统筹和利用,充分发挥社会效应,最终带动经济效应的产生。在有可能能够形成区域经济带的基础,加强与国家产业政策相结合的可能性。
(责任编辑:秦宇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