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发展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抓手

2015年09月07日 07:48   来源:河北日报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总量较大而环境容量较小,省政协委员武义青提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一系列关键问题要抓,其中低碳发展是重要抓手。

  “低碳发展是京津冀地区应对雾霾的现实要求。”武义青委员认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重大战略,直接动因是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除了水资源短缺这一老问题之外,空气污染已成为威胁京津冀地区生态安全的新因素。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相比,京津冀地区的经济活动强度远低于长三角和珠三角,但空气污染却严重得多,表明京津冀地区环境容量小于长三角和珠三角。因此,在环境容量既定的约束条件下,京津冀地区走低碳发展道路,是实现本区域节能减排目标、减轻生态环境压力、扩大环境容量的唯一出路。

  武义青委员认为,由于区位独特,京津冀协同发展是加快实现“两个百年”中国梦的一个重要战略支点,也应成为我国节能减排和碳减排的先锋地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只有主动向低碳化发展模式转型,才有望解除高耗能产业的锁定效应,实现跨越式发展。在这一浪潮中,京津冀地区最有条件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京津冀以绿色低碳化为指向进行产业转型升级和布局优化,是化解过剩产能、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战略需要,对于我国探索生态文明建设有效路径也具有重要意义。

  低碳发展的关键在于对能源高科技的创新和拥有。武义青委员建议,通过高新区对接实现低碳技术的协同创新。根据京津冀三地的比较优势,低碳技术的协同创新采取如下形式:研发在北京,中试基地在天津、河北。保定、正定、廊坊固安工业园等有条件的地区应积极谋划,打造与中关村协同创新的示范区。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支撑是产业分工协作。京津冀地区应协同打造低碳产业链,而不是把京津的高碳企业转移到河北。”武义青委员呼吁,增量项目,对于不符合北京“四个中心”新定位的项目,要在河北和天津进行合理布局。存量项目,要在整个地区把这些项目的上、下游产业通过提高能效的方式来低碳化。如果短期内无法低碳化,可考虑错峰生产,即在对全年销量合理估计的前提下,在气象不利于扩散污染的季节少生产,在条件较好时多生产。至于如何做到错峰,应发挥行业协会的主导作用。只有这样,相关政府部门才能将监管职能由企业转移到行业协会。产业转移项目,要与低碳化转型升级并行,切忌“污染搬家”。

  武义青委员提出,目前我国城镇化已呈现出高碳锁定的苗头,未来必须进行前瞻性部署和超前规划,推进低碳城镇化。京津冀地区建设低碳城市群,应在规划和布局上防止城市低密度蔓延。要对环首都各县合理确定开发边界,科学设置开发强度,建立生态缓冲区。北京、天津与保定、石家庄和秦皇岛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低碳试点城市,可以在此基础上组建低碳城市联盟,加强技术的合作引进与创新扩散,共同推动区域低碳宣传和教育活动,提高区域协同治理的国际影响力,推动联盟成为跨国城市气候网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