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山东聊城玉米地蜗牛肆虐 村民出动无人机阻击

2015年10月10日 11:31   来源:央视   

视频截图

视频截图

  近四个月,山东聊城莘县等地的玉米地里蜗牛肆虐,严重的每株玉米上有20-30个蜗牛,它们可以顺着玉米须爬进去吃掉整个玉米,已经导致当地玉米连年减产百分之四十左右。其实早在2011年的秋收时节,山东聊城玉米地里的蜗牛就已经成灾,但时至今日,蜗牛究竟因何而来,又如何消灭却依然是一个未解之谜。

  村里“进驻”蜗牛大军

  东孙庄,一个拥有1400亩良田的小村落,在周围村民看来,它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附近蜗牛的发源地。这里的村民与蜗牛已历经8年抗战,辖区之内,无一家一户得以幸免,年复一年,蜗牛从何而来始终是个谜。

  据当地村民说,八年前,几场大雨后玉米地里就突然出现了蜗牛,而且只要当年的雨水量一大,玉米就立马要面临绝产的威胁。

  根据观察,蜗牛的生物钟与人类正好相反。晚上八点的露珠是蜗牛倾巢出动的号角,清晨八点的阳光又是蜗牛鸣金收兵的信号,村民逮蜗牛,往往是晚上组织全家人拿着手电筒,眼瞅手逮,难度太大。

  “天”降神兵 无人机“大战”蜗牛

  一茬玉米,两代蜗牛,可谓相生相伴,第一代负责吃掉玉米穗,阻止玉米授粉。第二代负责将侥幸逃出“魔掌”的成熟玉米咬光,同时将玉米叶从绿色咬成白色,这样失去光合作用的玉米生长已是徒劳。蜗牛爬过留下的白色印迹,粘度高而且轻易不会褪去,这为蜗牛家族在玉米植株上造就了一条“高速公路”,蜗牛大军正是沿着这样的道路前赴后继。

  目前,消灭蜗牛只能依靠药物防和人工抓两种手段。考虑到无人机今年承诺是免费的,于是,村民们试用了无人机打药。随着一架架无人机的升空,无人机团队把他们的编组战队也秀了出来,七架飞机一字排开。这让现场围观的村民过足了眼瘾,似乎都有些忘记了蜗牛的存在。

  七架无人机用了3个小时的时间,将20亩玉米地喷洒完成,这效率比人工喷洒可是快多了。但遗憾的是,蜗牛繁殖迅速,生生不息,撒药可以避免绝产,却也躲不过减产,百分之三四十的减产加上撒药的成本,每年损失个三四千块已是家常便饭。今年虽然已经使用无人机进行药物防治,可以解决一时之围,但蜗牛困局明年势必卷土重来。

  八年的蜗牛困局不仅没有破解,近些年反而呈现出愈演愈烈的趋势。蜗牛从哪里来?为何屡灭不绝?始终困扰着聊城的农民。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