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雄心:加快融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

2015年10月27日 09:34   来源:成都日报   

  从成都双流机场出发,最快11个小时可以到达巴黎或伦敦。成都也将成为继上海和北京之后,国内第三个拥有双机场的城市。而从成都向西开出的蓉欧快铁,明年将实现每天一班双向运行。

  这只是成都故事的开始,在国家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背景下,其国家门户的地位日益凸显。

  “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已使成都由内陆城市变为国家向西向南开放的前沿城市,由地理意义上的盆地变为经济意义上的高地。”成都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既是成都必须肩负的国家使命,也是成都实现新常态发展的内在要求。

  10月15日,成都市对外发布贯彻落实“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行动蓝图——全力打造“一门户一高地双中心”,也就是加快实现建设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高地、西部经济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

  西部开放前沿“一带一路”所涉及的区域是世界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该区域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沿途多为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多数国家后发优势强劲,发展空间大。

  作为历史上“南丝绸之路”的起点、“北丝绸之路”的货源供应地,成都曾经对古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一直以来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人文合作密切。

  此外,成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产业有很强的互补性。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核心节点城市,成都也是中国西部地区基础条件最好、经济总量最大、国际开放进程最快的城市,被看作是最有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和旅游目的地之一。

  地处“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处,成都不仅是我国内陆地区重要的国际性门户城市,还是沟通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城市。2014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有关长江经济带战略的《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江经济带被认为是中国经济新的支撑带,而成都将在这项战略中发挥不可替代的影响力。

  毫无疑问的是,“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成都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提供了契机。现在,成都被认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

  在成都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兴军看来,“随着‘一带一路’的向西开放,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从规模、力度、深度和广度上会进一步提升。”同时,成都信息软件、建筑、建材等产业在全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恰好也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需求重点,具有较大的合作潜力;汽车等产品从成都向东南亚出口也具有更大的成本优势。通过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为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供了重要平台和机遇。

  同时,新的定位也应运而生。国家在长江经济带战略中将成都定位为“战略支点”和“连接丝绸之路的重要纽带”。四川省对成都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定位是“重要交通走廊”“前沿阵地”和“战略依托”。

  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成都将自己定位为“一带一路”的核心节点、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点、连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重要纽带,是连接西南西北、沟通中亚、南亚、东南亚的重要交通走廊,是内陆开放的前沿地带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依托,是成都、重庆、西安、昆明、贵阳“钻石经济圈”的重要一环。

  而成都推进“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建设的目标则是:加快实现建设国家门户城市、国家内陆开放高地、西部经济中心和西部创新中心(简称“一门户一高地双中心”)。

  行动蓝图

  成都将通过实施“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扩大开放合作”“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深化大众创新创业”四大举措,推进19项工作任务,全面融入国家和四川省的相关发展战略。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关键。成都将建设国际区域航空枢纽、国际区域铁路枢纽、西部高速公路枢纽、国际区域物流枢纽和国际区域通信枢纽“五大枢纽”作为抓手,加快建设国家门户城市。

  在扩大开放与合作上,成都有着建设国家内陆开放高地的决心。成都市商务委副主任朱容指出,为进一步提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水平,商务委着力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提升经贸合作水平,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推动我们的企业更多地‘走出去’,融入‘一带一路’,在境外更多地拓展市场,这也是明年商务委的一个工作重点。”朱容介绍。

  成都市将加强与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长江经济带沿线重点城市的产业园区和产业链合作,积极承接中高端产业转移以促进先进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将在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服务业,健康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领域持续投入发展。

  通过政府购买科技中介服务的方式支持科技企业发展,对天使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科技与专利保险分别给予不同额度的经费补贴支持,深化科技金融工作,构建“创业投资+债权融资+上市融资”创业融资服务体系,为科技创新在金融支撑方面努力作出新的突破。

  (原载《经济观察报》2015年10月26日第3版,有删节)

  本文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

(责任编辑:魏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