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离武汉又近一步 方案商务部已审议通过

2015年11月02日 13:31   来源:国际金融报   

    武汉位居中国总部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等国家政策下,设立自贸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辐射带动作用,既是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

  日前,武汉自贸区总体方案研究已正式得到商务部专家组审议通过。

  据悉,该方案建议突出沿江开放和创新驱动两大特色,将武汉自贸区建设成为全球有影响力的创新创业中心、内陆地区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领区和长江经济带开放开发示范区。

  自今年4月广东、福建、天津三个新设自贸区启动运作以来,各地申报自贸区的工作并未停歇。10月15日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建平在国新办举行的吹风会上表示,目前中国的自贸区格局是“1+3”,未来会形成“1+3+N”的格局,会有更多的自贸园区形成网络。

  宏观经济分析师陈宇炎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武汉内陆自贸区要试验的重点和沿海四大自贸区不一样,不在对外经济贸易领域,而在内陆流通体制改革、打破阻碍建成国内统一市场多年的内贸痼疾。

  融入“长江经济带”

  关于大力发展长江中游城市集群战略构想,来自中部地区的湖北省一直热情不减。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来自湖北代表团的33名人大代表,联名提交《关于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打造中国经济增长第四极》的议案,让建设长江中游城市群再次成为全国两会的“重头议案”,从而引起各界关注。

  早在2014年9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正式提出将依托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打造中国经济新支撑带,标志着长江经济带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一起,成为中国区域经济三大战略。

  这对长江沿线省市来说可谓是重大利好。近一年来,四川、重庆、安徽、湖北等不少省市“瞄准”这一战略,渐次作出布局。其中地处长江中游的湖北省动作抢眼。

  湖北省政府于今年5月29日提出《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成为湖北“落地”国家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纲领性文件。

  “湖北是长江流经最长、岸线资源最丰富、经济关联度较高的省份,我们一直把推进长江经济带建设作为最直接、最现实、最重大的战略机遇。”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发改委主任李乐成在湖北代表团媒体开放日时这样表态,在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三大区域,位于中游的城市集群,是最具增长潜力的板块。

  从宏观层面看,长江中游城市群是中国城镇化发展相对较快的地区。数据显示,以武汉为中心的武汉城市圈、以长沙为中心的长株潭城市群、以南昌为中心的环鄱阳湖城市群、以合肥为中心的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中游城市群的主体,2014年的经济总量达到5.22万亿元,占全国的8.2%。

  从微观角度看,近年沿海城市发展速度明显减缓,而长江中游城市经济增速相对较高。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武汉、长沙、合肥、南昌四城市GDP分别增长9.7%、10%、10%、9.6%——均高于全国7.4%的平均水平。

  “从宏观和微观两个角度看,长江中游城市群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都具备承东启西的功能和潜力。”陈宇炎指出,加快长江中游城市群建设发展,打造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顺应当前发展大势,合乎客观经济规律。

  更为重要的是,在过去的几年中,长江中游城市群各省市之间,已经具有一定跨行政区域合作的基础。

  内贸改革之需

  在极力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的同时,湖北方面在申报策略上打出的“另一张牌”,则是力推武汉筹建首个内陆自贸区。

  2015年10月21日,武汉自贸区总体方案已正式得到商务部专家组审议通过的消息释放,意味着,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之外,中国内陆首个自贸区落地武汉成为大概率事件。

  此前,武汉制定推广上海自贸区可复制改革试点经验的工作方案,明确了任务和职责分工。业内人士表示:武汉对于自贸区的复制推广与先行先试,对于其申报内陆自贸区,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

  自贸区在大家眼中或许并不陌生,作为改革的试验田,具有很强的示范效应,能加速国内国外物品、信息、资源流量。自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挂牌后,全国掀起了自贸区申请热。在201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多达22个省市将申报自贸区列入当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

  武汉市也赶了这波“大流”。2014年,武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了要“积极推进武汉内陆自由贸易试验区申报工作”。可一年的时间过去,依然坚持申请自贸区的地区已经不多了,武汉至今仍在坚持。

  在当前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等一系列政策叠加引领下,中部地区经济发展有望缩小与沿海地区的差异。与此同时,发改委和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在京津冀、上海、武汉等8个试点地区设立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令位于中部战略支点、长江经济带上的武汉有了更加便利的条件去申请自贸区。

  总体来说,上海自贸区承担着综合改革的任务,天津自贸区的定位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福建自贸区的设立有对台考量、偏重台海贸易,广东自贸区立足粤港澳,沿海四大自贸区虽然侧重点不同,但四地均是对外贸易大户。

  而武汉内陆自贸区想要试验的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这个方案在2014年已经成型。

  “如同保税区一样,近几年新设的综合保税区都没有很大的作为,因为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已经突破了保税区的范围,而保税区的存在也就失去了原来应有的意义。”商贸分析师陈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倘若自贸区也大面积出现,势必会逐渐削弱自贸区存在的意义,因此在现已存在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的前提下,武汉做出了更加精确化的定位。

  内陆自贸区的定位,对于武汉来说非常精准。沿海四大自贸区承担的是中国建立和完善现代治理体系改革的任务,对外主动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规则相接轨,对内则以扩大开放来倒逼和深化改革。

  与上述四大自贸区不同的是,武汉经济体量较小,数据显示,武汉在2014年对外贸易总额为264.29亿美元,这个数字是同时期天津市1339.1亿美元的19.74%,是外贸第一大省广东10767.3亿美元的2.45%;同时武汉地处内陆,与国际接轨并不方便;但也恰恰因为地处内陆,武汉却可以在打通内贸流通方面有所作为。

  “武汉自贸区,不仅仅是湖北特色,更重要的是中西部地区的先行先试的示范效应。”陈宇炎分析指出,上海、天津、福建、广东四大自贸区,都集中于沿海发达地区,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海峡西区,都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圈。中西部地区尚属空白,对外开放和改革需要纵深推进,必然要从东部沿海向中西部内陆推进,所以武汉自贸区的落地是必然的,只不过是时间早晚的问题,跟改革的决心、力度和推进的进度有很大的关系。

  事实上,当前中国非常需要破解内贸流通体制的难题,设立一个内贸流通体制改革试验区。武汉的出现,将会受到极大的欢迎。

  记者了解到,2014年7月,武汉市政府通过了《东湖高新区先行先试实施方案(送审稿)》,拟先期启动42项具体工作,在东湖高新区518平方公里(含东湖综保区)范围内全面开展自贸区先行先试工作,通过自主创新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2014年全市新增各类市场主体13.68万户,增长26.4%,创近年之最。

  陈跃进一步对记者指出,武汉位居中国总部战略支点,在长江经济带、“一带一路”、长江中游城市群、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等国家政策下,设立自贸区,充分发挥承东启西辐射带动作用,既是加快沿江地区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迫切需要。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曹亮认为,在向自贸区过渡的过程中,武汉需要找准内陆自贸区的定位,不可盲目模仿、复制上海自贸区的经验。

  业内人士提出:湖北省将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整合阳逻、沌口、东西湖园区整合的“一区三园”武汉江北综合保税区与东湖综合保税区,形成具有湖北特色的自贸区。

(责任编辑:庄彧)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