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每年投入2亿 成都四项人才新政助推本土创新创业

2015年11月18日 14:19   来源:中国新闻网   周迪迪

  “引进海外人才固然重要,但本地培养的优秀人才仍然是推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中共成都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敬斌如是说。21日,记者从成都市政府新闻办获悉,成都市委组织部联合市级相关部门近日出台了四项培育本地人才的“人才新政”,拟每年投入2亿元。

  记者了解到,《关于实施“成都优秀人才培养计划”的办法(试行)》、《关于激励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实施“创业新星计划”的意见(试行)》、《关于实施“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的意见(试行)》、《关于建立“新型智库”提高部门决策科学化水平的办法(试行)》四项培育本地人才的“人才新政”,拟每年投入2亿元,瞄准成都市重点领域急需的中青年骨干人才、青年大学生人才、产业实用人才的培育和作用发挥,以成体系推进的顶层设计、前所未有的激励力度,为各领域人才各展其长、各得其所提供广阔天地,构建集聚激活本土人才的“强磁场”。

  “瞄准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开发,重点遴选和培养科技、教育、卫生、金融、高技能、新兴服务业、经营管理、现代农业、社会工作、文化艺术等领域人才;遴选对象原则上年龄为45岁以下。”敬斌表示,每年选拔培养100名左右中青年优秀人才,其培养周期为三年,给予入选者每人30万元的资助,分三年拨付。

  扶持青年(大学生)创业人才,每年重点选拔和培育100名左右“创业新星”,给予入选者每人20万元的资助,分三年拨付;建立大学生创业天使投资基金、大学生创业风险援助资金,不超过实际贷款额银行基准利息的50%给予贴息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

  “产业实用人才开发五年行动计划”围绕新一代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汽车机械等成都市重点产业急需紧缺人才,通过引入德国“双元制”培养模式等,突出培训方式的多样性,实现实用型人才培养激励和战略贮备。

  同时,成都还将选聘高端“智囊”人才,服务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专家选聘可采取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等方式灵活申报,其中两院院士、“863”和“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长江学者”等顶尖专家,可由部门直接礼聘;每年分别礼聘或遴选5名以上专家组建部门“新型智库”,专家实行聘期制,聘期为3年。

(责任编辑:石兰兰)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