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指数可为协同发展提供依据

2015年11月19日 08:11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11月14日,国际城市论坛京津冀协同发展2015年年会在北京举行。论坛上发布了由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联合研究成果——京津冀指数。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一个面向未来的基于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的战略布局,要从全球、从东北亚、从中国的角度来看待,也要从面向未来打造世界级城市群的高度来谋划。《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以后,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国家重大战略正式进入了实施阶段。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依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基地和基于大数据的城市科学研究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组成联合课题组,分析了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12个关键要素,即城乡差距、城乡统筹、城乡融合、产业链、服务链、治理链、资源承载力、创新驱动力和辐射影响力。以此为基础,构建了京津冀指数指标体系。

  通过京津冀指数能够了解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现实状况,掌握影响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因素,确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施路径,从而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

  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连玉明对此指出,京津冀指数可从以下几方面指导京津冀地区未来的发展规划:

  第一,京津冀需要协同发展。不论是从区域发展的历史经验来看,还是从城市群发展的基本规律来看,区域发展的关键在协同,协同发展则需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在同一个系统或者体系之内,有统一的部署、统一的市场、统一的秩序;二是市场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市场规律有效配置资源;三是区域内有共同遵守的制度规则,法治理念在区域内得到高度认同。

  第二,京津冀指数具有前瞻性。当前,北京的发展到了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城市转型成为重中之重。在这种情况下,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必须跳出北京看北京,从全球的角度、从国家战略的角度看京津冀未来的发展。京津冀指数是在未来诸多不确定的情况下,找到一些相对稳定的、长期的影响因素,重点放在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基本判断上,更加考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

  第三,创新指导京津冀发展。京津冀指数还具有创新性,体现在三个“面向”上。第一个“面向”是不仅仅着眼于当前发展阶段,更是建立在面向未来30年,将京津冀打造成世界级城市群的重大愿景上。第二个“面向”是不局限于“两市一省”的区域范畴,而是面向环渤海地区的更大格局,以特大城市为龙头,带动大中小城市、城镇、农村协调发展,探索农村城市化、城乡一体化再到区域协调、均衡发展的新型城市区域体系。第三个“面向”是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这一目标,融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于一体,评价指标涉及“五个建设”的各个方面与各个环节。

  

(责任编辑:秦宇雯)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