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余新江报道
日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又推出一项新的改革举措——窗口无否决权,即窗口人员对企业需求只能说“行”,不能说“不行”。此举在于进一步降低市民和企业办事门槛,同时在大量的新生事物和模糊地带中,寻找市场需求和改革线索。
为此,上海自贸试验区要求受理窗口:多设“路标”,不设“路障”。长期以来,政府办事窗口“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特别是一些窗口办事人员从方便自己角度出发,举着“按章办事”大旗,轻易否绝市民、企业办事要求。
上海浦东新区推出受理人员“只说YES不说NO”的新规,就是要杜绝窗口人员不经请示,不经研究,就对新生事物,对吃不准的要求,一口回绝,一句否定,一下堵死,一棒打死。
“我们今天吃不准的,或许就是明天改革的突破点。如果随意说‘NO’,新的发展方式、新的经济增长点,也许就会被挡在窗口之外。”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上海自贸试验区管委会主任沈晓明说,“今后窗口人员在受理环节,对于标件只说行,而对于非标件,特别是新情况、新问题,没有权说不,能不能、行不行,要经过请示后、审慎研究了,在规定时限内,尽早尽快答复申请人。要多从保护创新、有利尝试、把事办成的角度,多设路标、不设路障,真正让改革创新源泉涌流,让浦东、让上海自贸试验区营商环境更好。”
新规对窗口人员素质有了更高要求,不再是简单收收材料、看看审审,还要关注创新,注意从非标件申请、个性化需求中发现改革的线索,报告创新的消息。
为此,浦东新区政府提出3条“办事指南”:对法律规定,不属于受理范围的业务,对申请人要指好路,给予具体的服务和指导,不能简单说“不知道”和“不清楚”。对于不符合申请条件的申请人,要讲清理由,不能简单拒绝,比如要主动提供告知单、申请样表、合格标准等,避免申请人“往返跑”。模糊地带或空白领域的申请事项,是此次改革的重点领域。浦东新区区委、区政府要求,相关部门建立快速研判反应的“报批机制”,对窗口人员上报的新情况、新问题进行研究,及时回复,涉及多部门的问题,由区政府牵头,建立跨部门协同研究机制。
同时,对上海市民中心等服务平台将建立起同步的“报备机制”,对申请人建立“报信机制”,将相关研究结果及时通报各方,通过第三方监督,从诉求中发现制度的缺陷,找到创新突破的可能。一些新问题将排上议事日程,成为下一步深化改革的突破口。受理窗口将进一步提高办事效率,不断提升办事窗口的服务意识。
(责任编辑: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