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沈阳瘾君子过万 平均年龄26岁99%吸冰毒

2015年12月01日 17:02   来源:沈阳晚报   

    11月27日,沈阳籍歌手毛宁在北京朝阳区丽都水岸小区吸毒时,被警方带走行政拘留。随后,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公布:截至今年6月,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口已超300万。

  11月30日,沈阳晚报、沈阳网记者调查获悉,目前,沈阳99%的吸毒人员吸食的毒品为冰毒合成毒品,沈阳吸贩毒人群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容留他人吸毒占到涉毒案件的一半。

  数据1

  沈阳吸毒人员登记超万人

  沈阳籍歌手毛宁因吸毒被行政拘留,一石激起千层浪。近日,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公布,截至今年6月,全国登记在册吸毒人口已超过300万。

  2006年,沈阳警方在纪念虎门销烟当日曾公布过一组数字:从1996年至2004年底,沈阳累计在册的吸毒人员有7000人,而那之后,新吸毒人员的数量逐渐上升。目前,沈阳累计在册的吸毒人员已超过万人。

  2014年禁毒日,相关部门负责人在会议上曾透露,登记在册吸毒人员1万余人。

  11月30日,记者向相关部门求证,但没有得到确切的登记在册吸毒人员总数。

  数据2

  吸贩毒者平均26岁

  青少年人群成为吸毒人群中的重灾区。司法部戒毒管理局公布,青少年吸毒呈增加趋势,戒毒所内35周岁以下的戒毒学员占比超52%。

  沈阳吸毒人群和全国形势一样,也呈现年轻化、低龄化。

  目前,沈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共收治戒毒人员160余人,其中收治的戒毒人员平均年龄在26岁左右,最小的只有18岁。

  摇头丸、冰毒新型毒品大部分是人工合成的化学合成类毒品,对人体主要有兴奋、抑制或致幻的作用,大多为片剂或粉末,吸食者多采用口服或鼻吸式。

  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布的《2014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截至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现登记18岁以下吸毒人员2.9万名、18岁到35岁吸毒人员165.9万名,35岁以下青少年占在册吸毒人员总数的57.1%。

  目前,容留他人吸毒犯罪也呈现上升趋势。

  根据法律规定,容留他人吸毒两次以上或一次容留三人以上吸毒等行为均构成了违法犯罪,将面临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不仅吸毒人员年轻化,就连涉毒案件贩毒人员也呈现年轻化。

  根据中国裁判文书网显示,在沈河、大东、皇姑和铁西四区的人民法院审理的涉毒案件的205名35岁以下的被告人中,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5人,21岁至25岁的有58人,26岁至30岁的72人,31岁至35岁的70人。

  数据3

  女性吸毒者同比增20%

  司法部戒毒管理局透露,女性吸毒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0%。

  这种情况,在沈阳也有具体体现。沈阳女性吸毒人数逐年呈现上升趋势。

  2011年禁毒日时,沈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接治了15名女性戒毒人员。2014年禁毒日时,女性戒毒人员为33名。到2015年禁毒日时,在134名强戒人员中,女性戒毒者已增至89人,约为男性戒毒人数的两倍。

  不仅如此,女性贩毒也呈现了上升趋势。在沈阳市内五区基层法院所发布审理的271起涉毒案件中,共涉及280名被告人,其中女性达40人。

  沈阳警方表示,女性独立涉案的比较少,其跟随犯罪的特征比较明显,无论是吸毒还是贩毒,一般都是依附于男友、朋友等共同犯罪。

  数据4

  所贩毒品95%以上是冰毒

  司法部戒毒管理局透露,吸毒者所吸食的毒品类型中既有传统毒品也有新型毒品。

  而在沈阳,几乎很难见到鸦片、可卡因、海洛因等传统毒品,绝大多数吸食的都是麻谷、摇头丸、冰毒等新型毒品。

  这一点在沈阳法院所审理的涉毒案件中也有所体现,贩卖的毒品95%以上是冰毒,也有少量盐酸曲马多以及麻古丸。

  今年禁毒日时,沈阳市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教导员张新宇透露,戒毒所接治的134名戒毒人员所吸食的毒品99%都是冰毒合成品。

  数据5

  容留吸毒占涉毒案近一半

  根据对沈阳已公开的判决文书进行梳理,记者发现沈阳市的容留他人吸毒犯罪也呈现上升趋势。

  去年沈阳法院共审理公布3167件案例,其涉毒罪名有非法持有毒品罪,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纵容他人吸毒罪。其中,容留他人吸毒罪的案件占据了近一半。

  皇姑区人民法院少年庭庭长卜静透露,近年来,容留他人吸毒犯罪呈现上升趋势,许多年轻人以为,别人吸食毒品,自己不吸毒,就不会触犯法律,其实不然,许多年轻人就是因为给吸毒者提供吸毒场所而获罪。而给他们提供的容留吸毒地点,则多为自家、租住房、宾馆或轿车内等。

(责任编辑:庄彧)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