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李彪
2013年9月,国务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又称大气十条)提出:到2017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
然而,时间过半,作为污染最为严重的区域之一,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再一次爆发大面积严重雾霾,北京PM2.5浓度一度接近1000。
应该如何看待这次以北京为代表的雾霾危机,怎样走好下一步治霾之路?为此,《每日经济新闻》(以下简称NBD)记者专访了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
雾霾大 部分企业超排难脱干系
NBD:近日,北京再次遭遇持续时间较长的强霾天气,您认为此次雾霾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军:此次北京雾霾实际上反映了整个区域的雾霾问题,区域性污染输送特点明显。11月份北京降雪之后起风,当时天非常蓝,但是,在同一时间,太行山脚下偏西的华北平原地区包括石家庄、邯郸、邢台等地都出现了雾霾,风停后这些地区的霾就迅速扩展,最先影响到北京的南边。北京从蓝天到雾霾转化急剧,大约仅仅用时十几个小时,此前很少出现这种情况,区域性污染输送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NBD:环保部近日在督查中仍发现北京一些企业环境违法行为,您如何看?
马军:我对这个事情并不感到意外,我们一直在收集企业超标违规的记录和监管数据。实际上,一些企业不仅仅是超标排放被查的问题,甚至是大部分时间都在超标,这样的企业在区域内也存在。
北京市的特点是国控重点污染源比较少,只有八九家企业被要求实时公开污染物排放数据,但是,还有大概100多家市级污染源没有进行公开。虽然北京市环保局要求第一波5月份公开实时排放数据,第二波10月份公开,但是我们看到还有大量的企业没有按照这个要求去公开。
根据大气污染防治法,这些企业从明年的1月份都应该实时公开相关排放信息,把更多的企业排放数据公开出来接受社会监督。目前,北京市已公布了一些非国控污染源的实时排放数据,但是,区域内周边的地区并没有做到。下一步需要推动数量庞大的省一级、市一级的污染源向社会实时公开排放数据。
咋解决 设法推动区域联防联控
NBD:近两年来,PM2.5年均浓度在不断下降,但是重污染及以上天气却在冬季增多,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马军:空气质量状况的变化可能不能用一两年时间来看,需要更长的时间,很多情况下和扩散条件是相关的。
我们的应对办法需要从污染源排放方面推进,需要联防联控,需要相关信息的公开,还需要把减排立足在法律的基础上,必须要推动把超标、超总等环境违法问题在日常中解决,这也需要社会监督。
NBD:这次京津冀再次出现大面积强霾天气,也是对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新考验,大气十条实施两年多,时间过半,您如何评价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呢?
马军:我们要看到大气十条实施后带来的进步,今年前十个月北京出现了更多的蓝天,但是,另一方面,整个的改善还是非常不稳定,很多时候是受制于天气影响,一旦遭遇不利的扩散条件,依然可能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重度的污染天气。这也提示我们,我们减排的力度还不够,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
同时,我们还需要重新审视污染防治工作推进的主要方向,有数万亿元的资金要投向大气污染治理,但是,主要的资金都会用于机动车减排的方向,这部分的成本非常高。放大到整个区域去看,燃煤工业废气的排放量带来的环境问题远远大于机动车排放,解决区域的污染,就应该从区域排放的角度去治理,需要重新审视资金投向的方向是不是需要调整,这个是非常关键的一点。
另外,在大气污染防治中,区域每个城市似乎都作了一些努力,但是,区域性的联防联控没实质性进展,没能真正协调好。从奥运蓝、APEC蓝等经验看,即使气象条件不利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蓝天,我们应该找到办法去推动区域联防联控。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