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北京市各个系统的总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315万,然而50岁往上的人群和中小学生们是目前社区志愿服务的主要提供者。为了鼓励中青年人士参与志愿服务,北京创新推出家庭式志愿服务兑换,即志愿者将自己积累的志愿服务时间可以兑换给家人或朋友使用。
在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来临之际,北京市民政局今天召开“5年·志愿服务守望社区”——第30个国际志愿者日主题活动。记者从会上了解到,北京市民对公共服务和公益事业的热忱与关注,在最近几年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北京市民政局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各个系统的总注册志愿者人数已达315万,注册志愿者队伍数量为50550个。其中,社区志愿者注册人数达到160万,社区志愿者队伍数量为14455个。
相关负责人表示,一方面社区志愿服务的日益发展让人欣喜,但另一方面社区志愿服务队伍人员构成“两头大、中间小”,呈“哑铃形”的特点让人担忧。
截止到今年7月初,北京60岁以上的社区志愿者人数为40.2248万。其中,60岁到70岁之间的人数达24万多,70岁到80岁之间的人数超过12万,即便是80岁以上的老年志愿者人数,也达到了41757人。累计计算,北京仅60岁以上的社区志愿者就占到全市社区志愿者总数的25.16%。
为了让更多中青年参与志愿服务,北京市民政局推出“家庭式志愿服务兑换”,即在志愿者服务时间储蓄制度的基础上,志愿者可以兑换其他志愿者为自己或者家人、朋友提供同等时长的志愿服务。
除了累计志愿服务时长进行置换,北京还推出《“两工联动”工作指南》。“两工”即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社会工作者信息渠道有限,但志愿者的信息来源丰富;志愿者缺乏理性的组织性和行动指引,开展服务有一定的随意性,社会工作者则在理论方法、评估体系上都能给以补充。负责人表示,两者优势互补、劣势互抵,势必让志愿服务事半功倍。
此外,今天,《北京市“十三五”时期社区志愿服务项目指导目录》也正式发布,包括老年人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未成年人安全自护、自理教育,特困人员生活帮扶、能力提升,外来务工人员知识培训、社区融入等141个社区志愿服务基本项目,旨在以项目化建设促规范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