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全力推进“龙江丝路带”建设,带动对外开放转型升级
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创新实施《黑龙江和内蒙古东北部地区沿边开发开放规划》,以“龙江丝路带”为牵动,多点发力、延伸触角,拓展与沿线国家经贸投资合作,吸引产业聚集,加快形成以对俄开放为重点,面向欧美、东北亚、东南亚等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
(一)加快对俄跨境基础设施互联互通
加强与俄罗斯互动对接,共同推动跨境基础设施多点对接、互联互通,加快国际大通道建设。建设对接黑河公路大桥、同江铁路大桥、东宁界河公路大桥、黑瞎子岛口岸、俄滨海1号国际大通道、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三桥一岛一道一港”,构建联通内外、安全畅通、多种通道的跨境互联互通网络。构建国际客货运输网络,提升“哈俄欧”通道和“哈绥俄日韩”陆海联运通道功能,促进陆海联运、江海联运。培育和巩固哈尔滨机场面向东北亚门户机场功能,打造现代化国际物流枢纽。
(二)构建面向俄罗斯及东北亚的对外开放平台
发挥地缘优势和合作基础优势,推动对俄合作资源整合,培育发展外向型服务业,加快建设哈尔滨对俄合作中心城市,不断提升沿边口岸城市开放功能,吸引外向型企业集聚,形成面向全国的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开放服务平台。完善开放平台,争取建设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哈尔滨临空经济区,建成哈尔滨综合保税区,积极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建设综合保税区,推动黑河、绥芬河、黑瞎子岛和同江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办好“中俄博览会”和“哈洽会”等大型展会,促进中俄互市贸易双向开通。推进通关便利化,全面实施单一窗口和通关一体化。
(三)打造跨境产业链和产业聚集带
坚持“出口抓加工、进口抓落地”,吸引生产要素向“龙江丝路带”沿线转移,打造以装备制造、能源、采矿、化工、农业、林业为重点的跨境产业链,构建以跨境通道为依托和以通道沿线重点境内境外园区为载体的产业聚集带,构建开放型经济体系。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加强营销和售后服务网络建设,推动装备、技术、服务走出去,带动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加快对外经贸合作转型升级,支持有实力企业赴俄合作创办经济实体,发展和拓展能源资源产业合作,融入国际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设境外大宗商品产业基地和中俄产业配套的合作基地。完善对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体系。支持境外产业园区完善功能、集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推动旅游、科技、教育、文化、生态环保合作,加强对俄全方位交流合作。
(四)全面拓展对外开放合作
大力推进同“龙江丝路带”有关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的开放合作,着力构建对外开放新体制,推动对外交流合作向宽领域、深层次、高水平发展,打造我国向北开放重要窗口。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依托哈欧班列和“哈绥俄日韩”陆海联运大通道加强与欧洲和日韩合作,推进与澳大利亚、新西兰农牧业合作,进一步扩大与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的合作。进一步密切与港澳台合作。完善外商投资服务体系,扩大利用外资质量和规模。大力培育外向型经济增长点,加快拓展外部发展空间。
七、推进共享发展,建设幸福龙江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从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增强政府职责,着力补齐短板,保障基本民生,不断增进人民福祉,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
(一)实施脱贫攻坚工程
以大兴安岭南麓特困县片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重点,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推进28个贫困县整体脱贫,实现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精准施策、精准推进、精准落地,因人因地施策,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对因病致贫的提供医疗救助保障,将符合政策的贫困人口纳入低保范围。实施整村推进,扩大贫困地区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覆盖面,加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大财政扶贫投入,提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力度。实行脱贫工作责任制,强化责任考核,健全定点扶贫机制,力争提前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二)建设优质公平的教育发展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大力推动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教育,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强教师队伍特别是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办好特殊教育。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行业、企业、院校共同发展机制,建成一批高水平优质特色职业院校和实习实训基地。逐步分类推进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除学杂费。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支持重点大学创建国际国内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推动部分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三)促进就业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就业服务平台。
统筹推进重点群体就业。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人力资源市场,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引领计划,强化毕业生就业保障机制,鼓励毕业生到基层工作。帮助困难人员就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退役军人就业渠道。
完善就业保障机制。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完善就业与社会保障联动机制,增强就业的稳定性。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加强就业援助,推动煤城和林区富余职工分流安置和就业。加强失业风险预防和调控,完善失业登记办法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建立应对失业风险的就业应急预案。
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就业服务,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功能,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支持社会化、市场化专业服务机构及社团组织开展服务。完善职业培训补贴机制,政府采取公开招标的方式购买培训服务,加强职业培训,构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
(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完善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落实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
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职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健全基础养老金标准调整机制和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落实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合并实施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完善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制度。
构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做好“救急难”工作,更好发挥托底线作用,重点推进低保户、低收入群众、重度残疾人等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提标扩面。强化社会福利事业。
(五)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
围绕解决好中低收入群体、新就业职工和城镇稳定就业的外来务工人员基本住房问题,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实现保障性住房全覆盖。推进廉租住房和公租住房并轨。坚持政府主导与市场化运作相结合,多方筹集保障性住房房源。实施城市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铁路等行业棚户区、国有林区(场)棚户区(危旧房)和垦区危房改造工程,完成采煤沉陷区棚户区改造任务。全面完成农村泥草(危)房改造。
(六)推进“健康龙江”建设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推进医药分开,实行分级诊疗,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
构建全面均衡的医疗服务保障体系,推进省市县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偏远地区急救中心和专科医院建设,发展远程医疗。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提高全科医生、家庭医生、急需领域医疗服务能力。
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推进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发展。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形成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安全治理体系。
发展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推广普及全民健身,增强人民体质。
(七)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落实国家人口发展战略。注重家庭发展,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实行特殊困难的计划生育家庭帮扶政策。开展应对人口老龄化行动,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增加养老服务和产品供给。坚持男女平等基本国策,保障妇女儿童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