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战略,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
按照“统筹规划、适度超前”原则,加快构建综合立体、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9)建设现代综合交通网络。统筹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管道建设,加强各种运输方式衔接,加快建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构建对接“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大通道。
加快主要铁路通道快速化建设。进一步完善布局、提高标准,建成对接周边、联通重要经济区的铁路快速通道,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主骨架④,积极推进城际铁路建设,形成南昌至省内各设区市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中心城市1-2小时、至上海、广州等周边主要城市3-4小时、至北京6小时交通圈。
建设路网完善、畅通高效、安全可靠、服务优质的公路体系。加快完善网络、升级扩能,全面打通出省高速通道,形成“四纵六横八射十七联”的高速公路体系⑤;着力优化结构、提升水平,重点实施普通国省道干线升级改造和农村公路改造工程。
建设通江达海、干支畅达的水运大通道。围绕“两横一纵”布局⑥,重点推进长江江西段和赣江、信江等高等级航道建设,着力加强九江港、南昌港等港口建设,振兴“千年赣鄱黄金水道”。
建设通达全球的航空运输网络。做大做强干线机场,将昌北国际机场建成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枢纽机场,加快建设支线机场,新建一批通用航空机场,形成“一干九支”的机场布局⑦。
(20)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坚持“适度超前、以电为主、多能互补”原则,建设稳定、安全、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保障体系。
完善电源点布局。统筹建设电源重大项目,大力实施清洁煤电工程,积极发展光伏发电、风电、水电和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可再生能源,争取早日启动彭泽核电站建设。
完善能源输送网络。构建覆盖全省的环状电力骨干网架,完成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和配电网建设改造行动计划。全面解决农村低电压问题。建成“三横一纵”国家天然气输气管网⑧和“环鄱阳湖”省级管网,完善成品油管网布局。适时启动西南水电特高压入赣工程。
(21)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围绕防灾减灾、改善民生、促进发展,不断提高水安全保障能力、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
保障防洪安全。加强长江江西段、“五河一湖”及中小河流治理,推动重要防洪城市和重点地区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加强山洪灾害防治,基本消除病险水库(闸)安全隐患,基本完成鄱阳湖区万亩圩堤除险加固。
保障供水安全。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大中型灌区新建和续建配套、城市应急备用水源配套等工程,加快大中型水库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调配和供水保障能力。
保障水生态安全。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和赣抚尾闾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深入开展水土流失综合防治,实施重要河湖水资源保护工程。
七、实施绿色崛起战略,打造生态文明建设“江西样板”
紧紧抓住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历史机遇,坚持绿色强省、绿色惠民,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建设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江西。
(22)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循环化、低碳化,着力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体系,形成生态与经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格局。
加快发展绿色产业。采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环保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构建环境友好的绿色工业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构建生态有机的绿色农业体系。推动服务主体绿色化、服务过程清洁化,构建集约高效的绿色服务业体系。
发展低碳循环经济。实施循环发展引领计划,推行企业循环式生产、产业循环式组合,推进一批循环低碳试点示范工程,形成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管控,推进交通运输低碳发展。实行能源和水资源消耗、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推行绿色生活方式。开展多种形式的生态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引导居民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绿色家居,推进政府绿色采购,力戒奢侈浪费,推动生活方式向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转变。
(23)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形成“一湖五河三屏”生态安全格局⑨。 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实施新一轮造林绿化与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低产低效林改造、乡村风景林建设等生态林业工程,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蓄积,丰富物种总量。实行严格的天然林保护制度,严禁移植天然大树进城,增强森林资源生态功能。
加强水生态建设。实施鄱阳湖流域清洁水系工程,强化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饮用水源保护区和备用水源地等重点区域保护与生态修复,切实保护“一湖清水”。实施鄱阳湖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加强重点湖库、江河干流地区和城市规划区域的湿地保护。
维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自然保护区等保护与建设,建设长江中游地区种质资源库。严防外来有害物种入侵。争取设立国家公园。
(24)从严实施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控制、综合治理,实行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实施更有力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形成政府、市场、公众多元共治的环境治理体系。
深入推进“净空”行动。实施重点行业脱硫脱硝、除尘设施改造升级、机动车尾气污染和工地扬尘防治等工程,将细颗粒物等环境指标列入约束性指标,建立大气污染跨区域联防联控机制。
深入推进“净水”行动。以“五河一湖”等水域为重点,严格控制排污总量,减少水体污染。突出抓好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实现工业污水全面达标排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和稳定运行,大力整治城镇黑臭水体。强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深入推进“净土”行动。加强土壤污染源头综合治理,加快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强化矿山恢复治理。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突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推进城乡垃圾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处理。
(25)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严守生态红线、总量减排、准入门槛,坚持源头严防、过程严管、损害严惩、责任追究,形成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利益导向机制。
落实和完善主体功能区制度。加快完善财政、产业、投资、环保、土地等配套政策,加大对农产品主产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力度,强化激励性补偿。全面落实空间管制措施,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实行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性规划,推进“多规合一”。
完善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评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县科学发展综合考评指标体系,增加绿色发展指标,提高绿色考评权重。建立健全领导干部任期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制度、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制度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健全河湖管理与保护制度。建立整流域环境综合治理制度,健全涉河、涉湖规划制度,制订完善相关技术标准。全面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的“河长制”,对河湖生命健康负总责。
建立全方位生态补偿机制。落实全省重点流域生态补偿办法,探索森林、湿地、矿产资源开发等生态补偿机制。开展省际横向合作,探索资金补助、产业协作、项目支持等补偿办法。
实施严格的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节水型社会。落实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严格控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规模。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建立健全用能权、用水权、排污权、碳排放权初始分配制度。
加强环境监管督查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环保督察制度,落实环境保护“党政同责”和“一岗双责”。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实行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实时在线环境监控系统,创新和完善公众参与环境监督保护的机制。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