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全面开放战略,打造内陆双向开放高地
紧紧抓住“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的重大机遇,以全球化视野拓展市场空间、配置资源要素,促进市场深度开放、内外一体开放、进出双向开放,打造开放型经济升级版。
(13)主动对接融入“一带一路”。充分发挥江西特色产业、历史文化和生态资源优势,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交流,把江西建设成为“一带一路”内陆腹地重要战略支点和内陆双向开放示范区,重塑江西丝绸之路的历史荣光。
构建开放大通道。主动对接中欧国际班列,进一步打通陆上通道;依托长江水道和出海陆路,打通海上通道;与国内主要城市合作开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定期航班,构建空中走廊。
开拓经贸大市场。组织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开拓沿线国家的工程市场,打响“江西建设”品牌;鼓励企业参与沿线国家矿产资源能源开发,建设境外能源矿产基地;支持企业在沿线国家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促进人文大交流。深化与沿线国家在旅游、文化、生态、科技、教育、卫生等领域的合作交流,积极发展友好省州、友好城市关系,努力建设国际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丝绸之路特色文化交流中心、国际生态合作交流窗口。
(14)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发展。充分发挥江西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全面推进与沿江省份对接合作,创新开放合作模式,把江西建设成为长江经济带的重要战略支撑。
强化基础设施对接。以高等级航道和快速铁路建设为重点,积极对接沿长江综合运输通道建设,构建便捷高效、联江通海的现代化立体交通格局。
强化产业合作对接。坚持优势互补、错位发展,主动对接沿江临港产业,培育发展港口经济,积极参与沿江经济协作区建设,大力承接长三角先进制造业和先进技术转移,形成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
强化政策体系对接。主动对接上海、福建、广东自贸区发展,借鉴复制其试点经验,争取设立自由贸易园(港)区。全面融入长江大通关体系,推动九江、南昌等港区与沿江沿海港区无缝对接,加快实现“三互”大通关②。建立与沿江省市政府间沟通协商制度,共同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资源共建共享、社会治理联动、生态保护合作。
(15)统筹推进“引进来”和“走出去”。坚持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结合,促进国内外要素有序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
加快高水平“引进来”。深入实施招大引强工程,引导外部资金和先进技术更多投向高端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以更加务实的举措融入“长珠闽”、对接港澳台,着力推进赣粤、赣浙、赣闽、赣湘等合作区建设,打造赣台合作示范区,构建全国重要的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实行更加积极的进口政策。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全面实行单一窗口制度,打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营商环境。
推动大规模“走出去”。以推进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为重点,支持江西优势产业参与国际产业分工,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价值链、物流链。建立健全境外投资政策支持体系,实现对外投资便利化。
五、实施协调发展战略,形成统筹协同发展新格局
增强发展协调性,必须统筹谋划全省经济布局、国土开发和城乡发展,协同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在协调发展中拓空间,在加强薄弱领域中增后劲。
(16)优化全省区域发展格局。深入实施“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区域发展战略,推动形成各具优势、融合互动、多点支撑、竞相发展的区域经济板块。
深入推进昌九一体化。聚焦聚力昌九新区建设,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打造改革创新的新引擎,带动提升昌九整体实力和活力,使昌九地区成为对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的核心区。深入实施打造南昌核心增长极战略,构建南昌大都市区,进一步辐射带动抚州、宜春、新余、上饶、鹰潭等部分区域发展。推动九江新一轮沿江开放开发,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中心城市。
加快“苏区振兴”步伐。用足用好中央的特殊支持政策,推进精准扶贫攻坚,全面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强化赣州市在“苏区振兴”战略中的核心引领作用,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重大平台建设、特色产业培育工程,突破发展瓶颈,增强“造血”功能,推动赣州、吉安、抚州等原中央苏区整体跨越式发展、同步全面小康,使之成为最具潜力、支撑全省协调发展的重要增长板块。
增强“两翼”发展活力。积极推动上饶、景德镇、鹰潭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区域合作,加快承接长三角、海西经济区产业转移;推动新余、宜春、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推进新宜萍同城化发展。依托沪昆高铁大通道,促进赣东、赣西内部融合、双向拓展,打造充满活力、特色鲜明的重要增长带。
加快建设高铁经济带。抓住高铁时代机遇,放大高铁同城化、区域一体化效应,建设高铁经济试验区,提升集聚发展动能,打造沪昆、京九高铁经济带,深化和拓展全省生产力布局。
(17)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健全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推进城乡统筹发展、镇村联动建设、基础设施延伸拓展、公共服务均等平衡。
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实施居住证制度,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建立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规模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落户数量挂钩机制。维护进城落户农民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
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加快构建“一群两带三区四组团”的城镇总体布局③,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推动中小城市特色发展,加快城际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形成核心带动、多点支撑、良性互动的城镇化发展格局。携手鄂湘共建长江中游城市群。统筹推进行政区划调整。
提升城镇发展质量。坚持规划先行,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权威性。推动园区与城区互动发展,打造一批产城融合示范区。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建设,加大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实行网格化、智能化、精细化城市管理,着力发展大数据民生,打造创新城市、绿色城市、人文城市、智慧城市,实现“干干净净、漂漂亮亮、井然有序、和谐宜居”。
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升级。引导和鼓励县域依托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培育壮大特色产业集群。突出发挥县城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推进省直管县和扩权强县、扩权强镇改革,为县域经济发展“松绑给力”。拓展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民收入增长支持政策体系。
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以中心镇和中心村建设为重要抓手,推动镇村联动、城乡一体。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把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和接纳农业转移人口较多的城镇。加强农村规划和管理,开展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加快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乡风浓郁的新型农村社区,保护好传统村落,彰显赣鄱特色乡村风貌。
(18)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加快建设文化强省,推动江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江西特色新型智库。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增强国家意识、法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倡导科学精神,弘扬中华传统美德。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打造一批新型主流媒体,不断传播正能量。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基本形成普遍均等、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资源向基层和农村倾斜,基本实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社会免费开放,广泛开展群众性和公益性文化惠民活动。
推动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重大文化工程,扶持文化精品创作,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展演等产业,促进文化与科技、信息、旅游、金融、制造、体育等相融合,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使之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增强赣鄱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和影响力。充分挖掘和弘扬底蕴深厚、丰富多彩的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和古色文化,加大文化遗产的固态保护、活态传承,强化独特的地理精神标识,建设赣鄱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的文化交流,使赣鄱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