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重污染红色预警12月23日解除了。预警期间,中小学停课,然而不少家长的疑问却是孩子不上课,呆在屋里是否就没污染了?
今年4月,清华大学发布的《室内空气质量调研的数据分析报告》曾给出过答案。报告显示,随着室外PM2.5数值升高,对应的室内PM2.5数值的范围也会逐渐增大,室内PM2.5浓度在平均意义上与同时期的室外数值有着较强的相关关系。和室外的PM2.5相比,室内的PM2.5浓度平均降低40%。雾霾天气时个体如果长时间在室内没有防护措施,一天下来个体PM2.5的总体吸入量会是室外的数倍。
躲在屋里不一定最安全
“造成室内污染的因素很多,有室外污染进入,也有室内人为因素。”调研组负责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副教授张林告诉记者,室内污染物其实是叠加存在的,既包括雾霾天气时室外PM2.5的渗入,也包括室内本身就可能存在的污染源。“建筑对PM2.5虽然有一定的阻隔作用,但如果在室内吸烟、烹饪,PM2.5的浓度会瞬间上升”。
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技术科学系教授赵彬看来,室内空气污染涉及到很多污染物。“我们原来比较关注室内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近年来也在关注半挥发有机化合物所带来的污染。”赵彬指出,室内的半挥发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也有很多,一些用品含有的增塑剂、阻燃剂等会自然散发半挥发有机化合物,扰乱人的荷尔蒙分泌,而油烟也会释放半挥发有机化合物。
“因此,雾霾来了,躲在屋子里其实不一定最安全。因为不开门窗,人在室内呼吸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不能得到扩散,没有办法通过室外空气稀释,也会造成对人健康的影响。”赵彬说。
北京大学环境学院博士、达尔问环境研究所所长赫晓霞说,很多人在意室外空气污染,却不太重视吸烟等行为造成的污染。在家里厨房做饭,也会有很高污染排放量,虽然厨房都装了抽油烟机,但只是把污染从室内排放到了室外,“如果室内控制污染措施不当,室内空气环境也很糟糕”。
赫晓霞认为,当室外空气不佳时,如果室内没有净化设备,室内的空气肯定也不好。而如果外面空气好,屋里的空气状况如何,取决于室内活动是否会排放污染物。
公共场所空气净化设施难普及
在去年的测试中,赫晓霞意外发现,在多个公共场所中,空气污染最低的是博物馆,平均浓度为215微克/立方米,一些餐厅、商场的浓度达到300~400微克/立方米。
“我们去的是首都博物馆,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博物馆对于空气污染、室内的湿度、温度等都会有严格控制,但其他场所很少有这样的措施。”在赫晓霞看来,室内防控的有效措施主要是安装空气净化器和新风系统。然而,在雾霾频发的北京地区,公共场所对雾霾的防护十分有限。
赵彬认为,公共场所的防护确实是个问题,空气流通不好,缺乏新风量会使得空气质量问题更突出。“学校的单位面积人数比较多,空间内产生的二氧化碳浓度比较高,如果有集中的新风系统会在雾霾严重时较为有效地改善空气质量”。
在有新风系统的写字楼上班的人,对于室内的空气问题则不怎么担忧。在赵彬看来,新风系统虽然好,但因为维护难、成本高、运行费用高等原因,不适用于家庭,家庭比较适用的还是空气净化器。
雾霾防控,政府能做的还有很多
虽然安装了空气净化器,但对于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护,许多老师和家长也面临困惑。
北京市远郊区的一家幼儿园为了除菌和清除甲醛,也在教室里配备了空气净化器。但园长表示,对室内防霾,并不了解。一位家长也说,学校虽然安装了空气净化器,但能起到多大作用,却无从知晓。
赫晓霞认为,室内空气污染防护同样需要政府指导,“每次红色预警都有停工停产的企业名单,但这些名单并没有向社会公布,民众也很难监督。餐饮行业的油烟排放也是一个问题,现在要求餐饮行业安装净化设施,但实施得怎么样?也应该定期监督,并把这个内容体现在预警方案”。
“预警的目的是提示公众更好地维护健康,尽可能地用限行停工等方式降低污染程度。要防治雾霾,需要找到污染源,解决污染问题。”赫晓霞指出,北京市出台公共场所全面禁烟的制度,有利于减少空气污染。要加强防护,在人群密集场所,特别是医院、学校等区域,应该配备空气净化设施。
公共场所是否必须安装净化设施?对此,赵彬认为,要有流行性病学、毒理学和公共卫生方面的报告,证明室内空气污染引发疾病。污染会造成什么后果,要有证据支持,才能催生相关政策措施出台。
本报北京12月23日电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