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工作安排
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深远,责任重大。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中央、自治区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按照自治州党委十一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州,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机遇,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着力扩大开放,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强化投融资保障,努力培育税源和财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十三五”开好头、起好步。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方生产总值增长13.5%,工业增加值增长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努力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围绕上述目标和要求,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紧扣总目标,坚决维护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时刻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坚持目标更高、标准更严,在抓实抓细上下功夫,全力以赴抓好维护稳定工作。
不断强化“第一责任”。坚决彻底把一切工作的着眼点和着力点转到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上来,切实提高“守土有责”的政治意识、“一失万无”的忧患意识和“万无一失”的责任意识,坚持底线思维,克服麻痹思想,始终把稳定工作抓在手上、扛在肩上,切实担当起维护社会稳定、推进长治久安的第一责任。健全完善州县市领导包扶基层联系点、机关部门全员参与维稳等制度,以维稳常态化推进工作长效化。坚持问题导向,强化维稳督查机制,不间断地查隐患、找薄弱、抓整改,努力在第一时间消除各类风险。
全面强化严打严防措施。巩固“揭盖子、挖幕后”成果,扎实开展严打暴恐专项行动,突出精准打击,先发制敌,除恶务尽,始终保持主动进攻、严打高压态势。坚持立足于防、以防为先、以防促打,坚持平时多投入、低成本抓稳定,进一步加强人防、物防、技防建设,不给敌对分子任何可乘之机。完善网格化巡防体系,细化应急预案,加强实战演练,突出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第一力量,快速反应、有效指挥、果断处置,切实把握现场处置主动权。
坚决“去极端化”。坚持“三管齐下”,用好“五把钥匙”,深化大宣讲大轮训大教育大揭批,最大限度争取人心、凝聚民心。持续开展“三非”治理和打击宗教极端违法犯罪活动,坚决切断宗教极端思想渗透传播渠道。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深入开展“双五好”创建,在宗教界营造爱国感恩、崇尚和谐的良好氛围。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下更大气力强基固本,把“三支队伍”打造成推进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中坚力量。
加强民族团结。大力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各民族嵌入式社区结构和社会环境建设,形成相互往来、邻里守望的友好关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加强国家通用语言学习,突出青少年的民族团结教育。以现代文化为引领,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维护网络意识形态安全,引导各族群众强化“五个认同”,增强对民族分裂主义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免疫力。
夯实基层基础。持续推进“访惠聚”活动,着力培养顶得上、起作用的基层骨干,打造一支永不走的工作队。落实“369”工作机制,以业控人、以房管人、以证查人,全面加强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化重点人员和特殊群体帮教转化,深入开展危爆物品管制、寄递物流行业专项清理整顿,坚决堵塞漏洞,管控好重点要素。启动“七五”普法工作。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体系,强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畅通信访诉求渠道,妥善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进一步落实边境管控机制,严防“三股势力”潜入潜出。健全防灾减灾体系,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安全生产责任制。
二、着力扩大开放,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支点
面对口岸贸易下滑态势和疆内外同类口岸竞争压力,必须把开放作为博州经济发展最大的潜力,以更大力度抢抓核心区建设机遇,通过具体项目和政策落地,推进“口岸强州”战略实化细化具体化,着力打造核心区重要支点和开放前沿。
充分发挥综保区引擎作用。加快综保区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六大仓储交易平台,引导资金、技术、人才向综保区聚集,力促已入区企业投产运营。加大与疆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对接,努力引进更多的战略投资者。打通欧洲至综保区整车进口通道,力争整车进口贸易常态化。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正式运营,争取开展保税备货、网购直销业务,建立体验店和配送网店等运营模式。积极争取政策,加快成果转化,全力打造新疆区域性商贸服务先导区、保税加工制造业基地,发挥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力争综保区实现过货55万吨、贸易额14亿美元。
加速口岸政策叠加汇集。认真研究海关总署、质检总局支持核心区建设政策措施,争取设立跨境人民币金融业务试点区,获得更多的政策和金融支持。积极申报水果、药品、水产品、植物种苗进境指定口岸,争取中哈农产品快速通关“绿色通道”,释放政策性口岸功能效应。不断优化大通关机制,推行“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等便利化措施,争取陆路口岸“单一窗口”示范点建设。提高中欧中亚班列通行效率,力争完成过货1900万吨,巩固提升口岸在全疆对外开放中的战略地位。争取国家加强口岸建设、支持地方依托口岸发展经济的相关政策,投入10亿元以上加快阿拉山口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以良好的城市环境和投资环境,聚集人气商气,推进边民互市,发展边境旅游,丰富口岸经济业态。
努力构建全方位开放格局。充分释放口岸的区位优势、先发优势、政策叠加优势,深化“博—阿—精”区域联动,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推进精河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建设,重点实施铁路专用线项目,积极推进保税仓库、公路运输货场、仓储配送、中转物流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新疆中欧班列集结编组中心和进出口货物分拨中心的重要节点。充分嫁接整合综保区、边合区优惠政策,争取设立金三角工业园保税库,用活保税加工政策。探索建立以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库为支撑的保税物流服务体系,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能级。充分发挥驻哈国办事机构以及侨联、外贸企业等各方面的桥梁纽带作用,在“五通”方面寻找切入点,扩大开放,促进多层次多领域交流合作。
三、加快壮大产业规模,切实增强工业企业竞争力
突出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做优存量、做大增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工业经济比重,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5%。
扶持现有企业做优做强。加快推进100万吨氧化钙、40万吨碳酸钙等项目建设,下大力气在电石、硅钙合金、纳米钙等石灰石精细化工上迈出实质性步伐。支持钢铁、水泥等产业技术改造、市场开拓、产品创新,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节能环保墙材、LOW—E玻璃等新型建材发展。延长盐化工产业链,加快发展硫酸二甲酯、二甲基二硫等下游产业。加快石材集控区建设,推进石材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新增200万平方米生产规模,达到600万平方米。加快推进油气三维勘探进度,充分利用整装勘探成果,推进矿产资源开发。
大力发展纺织服装产业。放大精河县被纳入“三城七园一中心”政策效应,抢抓政策“黄金期”,以打造精河纺织服装产业园为重点,集各园区之力,迅速做大产业规模。盯紧抓牢已签约的120万锭纺纱、1亿米织布、200万套服装、500万平方米机织地毯、1.5万吨水刺布、80万平方米无纺布等项目,力争年内全部开工建设、部分实现投产。大力引进精梳纱、高支纱、产业用纺织品、服装等项目,促进纺织服装产业向精细化、多样化、高端化发展。鼓励引导纺织服装企业打造品牌,依托口岸和综保区,拓展国内外市场,努力建设全疆重要的纺织服装基地和机织地毯生产基地。
以风电光伏产业带动装备制造业发展。全力推动太阳能多晶硅铸锭、高低压配套设备、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电动车等光伏配套项目投产,并向上下游产业延伸。探索推进电采暖等电能替代项目,增强电力消纳能力,推动清洁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积极争取风电光伏电站项目,继续坚持以资源换产业,引入集装箱制造、光伏风电组件制造、电线电缆制造以及车辆组装等项目落地,不断壮大装备制造业规模。
依托综保区大力发展进口能源资源落地加工业。抓住自治区推进“十大进出口产业聚集区”建设机遇,放大口岸和综保区政策效应,加快推进油品仓储、能源、跨境管道项目建设,鼓励综保区油气、矿产品储运企业延伸产业链,发展落地加工业。支持综保区木材加工、粮油加工等企业扩大规模、拓展延伸,在综保区初加工、在金三角工业园等产业配套区精深加工。努力在建设进口油气资源、进口矿产品、进口农牧产品加工产业聚集区方面尽快取得突破,力争每个产业都有1—3家企业支撑。
强化企业发展各类要素支持。牢固树立“没有企业就没有发展”的理念,加强基础设施、土地、金融、用能、环境、用工等要素保障,全力以赴帮助企业发展壮大。坚持“一区三园”联动,按照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继续完善各园区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提早做好企业用地储备,最大限度满足企业入驻需求,全力打造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产业基地。创新“政银企保”联动机制,引导银行业、保险业发展抵押贷款、贷款履约、小额贷款等保证保险金融新产品,企业申贷获得率达到97%。推进企业直接融资,充分运用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非金融企业融资工具,在银行间债务市场及区域性股权市场融资,培育扶持2—3家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挂牌上市。充分发挥财政杠杆撬动作用,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培育可持续税源,为财政收入稳步增长提供支撑。继续落实“一企一策”、“领导包企负责制”,强化跟踪服务。落实低电价、税收优惠、“短平快”等惠企政策,推进4家电力用户与发电企业直接交易,全面清理规范涉企收费,努力降低企业生产成本。加强招工服务和技能培训,尽最大努力满足企业用工需求。
四、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全力拓展增值增效空间
突出打好绿色生态有机牌,稳粮调棉、优果兴畜,狠抓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提升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促进农民增收,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5%。
持续优化种植业结构。稳定粮食生产,完成25万亩小麦种植任务。顺应棉花目标价格改革,促进棉花种植从风险、次宜、重病棉区退出,优化品质,主攻单产,降低成本,机采棉种植模式达到85%以上。持续扶持枸杞产业,加快良种推广,新增枸杞2万亩、有机枸杞认证2000亩、节水滴灌2万亩,培育壮大枸杞精深加工企业,支持企业融资扩大收储加工规模,加快建设集现货交易、加工包装、仓储运输、电子商务于一体的枸杞交易市场,推进产加销一体化,巩固提升精河枸杞在全疆的主导地位。积极发展特色种植,推广香紫苏9000亩、黑木耳日光温室大棚200座。支持种草种料,建设人工饲草料地4万亩。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启动农村地籍调查,推进农村土地清理试点,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推动土地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大力发展规模化标准化养殖。推进肉牛肉羊产业发展,草原畜牧业要加快从“放”到“养”的转变,农区畜牧业要坚持种养结合,推进规模化经营。投放养殖业保证保险贷款1亿元,加大政策宣传力度,让广大基本养殖户动起来,加快形成小群体、大规模的养殖格局。新建规模化养殖场20个,注重完善配套设施,把已有的养殖场作用发挥出来。突出优良生产母畜扩群增量,加快优化畜群畜种结构,力争牛羊良种率分别达到60%和70%以上。充分发挥肉牛养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作用,以温泉县为中心推进肉羊、肉毛兼用羊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引进良种肉羊1.5万只。引导养殖户与龙头企业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积极发展养殖联合体、合作社、联户经营,降低养殖成本,提高畜产品市场竞争力。应对畜产品价格变化,新增牛羊屠宰加工能力10万头只,完善地产牛羊肉收储机制,用好“收”、“放”两大手段,稳定市场,保护养殖户利益,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引进培育有实力的龙头企业,投资2亿元实施技改扩能项目20个,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加工增值率。积极发展农产品储藏、保鲜、烘干、肉类分割、分级包装等初加工,新建果蔬烘干冷藏标准设施100座。引导农民通过合作和联合,进入农产品加工领域,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抓住自治区推进电商进农村的机遇,推动农产品、农资网上产销对接,不断扩大网上销售规模,促进流通增值。加快实施品牌战略,新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0个、绿色食品4个、有机产品1个,努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五、提升第三产业发展水平,培育经济发展新供给新动力
把旅游业作为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的关键,着力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激发消费潜力,切实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2%。
突出发展旅游业。把旅游业放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大格局中来谋划,加快赛里木湖5A级景区、温泉县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博河景观带4A级景区、阿拉山口4A级景区创建,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金字招牌整体打造、串联提升,融入地方特色民族民俗文化,加速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加快温赛区域旅游一体化,强化沟通协调机制,科学配置“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在优势互补和联动发展上取得实质性突破。适应旅游消费新需求,加快托托—阿拉山口生态旅游通道建设,加强与旅游大集团的合作,建设5个自驾车营地,拉动休闲游、乡村游、边境游、荒漠探险游、科考游等新业态发展。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努力挖掘和吸引旅游新客源,力争接待游客27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亿元。
加快发展物流业。适应进口能源资源、大宗农产品、鲜活农副产品冷链、制造业等物流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加快阿拉山口综保区多式联运物流园、精河国际公铁联运综合物流园、博州农副产品物流园建设运营,催生一批集运输、仓储、货代、信息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企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实现交通运输仓储业增加值增长8%。加强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建设,引导批发零售等传统业态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流通模式,加快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安排专项资金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和第三方支付平台在我州注册落地,支持自治区级电商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示范村和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示范县市创建。充分利用现有电商平台和各类培训机构,开展电商创业培训。支持企业投资建设电商物流园,带动冷链仓储、快递配送、分级包装、产品设计等线下产业,促进本地农副产品加工等实体经济发展。
努力挖掘消费潜力。积极发展服务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时尚消费、农村消费,拓宽汽车、旅游、教育、文化娱乐等消费成长空间,推动消费和投资良性互动、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协同共进,实现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增长16%。加快发展医疗保健、体育健身、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积极消化库存商品房,培育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